1.17~18《農十二月‧二十三至二十四》
【靜思小語】心不要受污染,如同水滴落荷葉,無論如何滾動,水珠仍是清澈。
最難纏的「病」
十七日,上人與美國慈濟人談話時提到,每天的志工早會所聽到的分享內容,離不開人間苦難,有的是身體病、家庭窮,身心皆有病苦;其中,最難纏的「病」,不是醫療可治的生理病痛,而是佛陀所說的貪、瞋、癡、慢、疑,這五種心病,幾乎人人都有;修行人有千百條戒律,其實都為了修除這五項煩惱。
例如與人談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針對事情的討論,有人卻覺得是針對自己,起了煩惱心,原本周密的戒行就出現了縫隙。就如悟達國師十世皆為戒行嚴密的高僧,只因起了一念憍慢心,十世之前的冤業業報立即現前;心中有了煩惱,就會在種種人我是非之中纏繞,愈來愈難以出離。
「有人有心想要走入慈濟,我們盡量讓他們看見慈濟的好,並且多招呼、多互動,在他們心起煩惱時適時用法開導。無論是否承擔幹部,每一位慈濟人都要入群度眾。」
「聽師父說的話,都能清楚理解,並且身體力行,就是『知音合心』。你們很清楚師父的精神理念,直到現在都沒有走偏,讓我很安慰,此生有許多知音。我最近常常對大家說,我此生無悔,因為我的心沒有受污染,好像一滴水珠在一片荷葉表面,怎麼搖晃,這顆水珠滾來滾去,還是清澈的。雖然人生無常,水珠也會消失,但是這顆水珠無論是蒸發還是落地,還是有水分能滋潤這片葉子。」
上人說,「合心」不是職稱,所以無所謂職權,而是分享自己所知的一切,陪伴、引導著大家,這就是資深者的良能。所以希望資深者要做慈濟志業的知音合心,不斷地發揮良能。
社會變化快速,不同世代有不同的觀念,對大家說的話、帶大家做的事,要讓人人都歡喜,需下很大的功夫;但是就算盡心盡力,還是無法讓人人滿意,這是人間常態。上人勉勵大家,無論外境如何變動,都要照顧好心念,方向不變,持續接引、度化眾生。
當「智慧分子」
上人與馬來西亞慈濟人談生命價值如何評估?不是看有形的財富擁有多少,而是能否善用生命時間去完成多少有益天地人間的好事。「我覺得大家所做的慈濟事都很有價值,是用真誠的心為天下苦難人付出。難得人身,難聞佛法,而大家已得人身又修學佛法,更難得同行菩薩道,要珍惜與把握。」
「世間眾生的個性都不一樣,有的人很自私,有的人能夠用無私大愛去付出;有的人很計較,有的人大而化之,也有人起伏不定。同樣是人,為什麼有人那麼單純,有人是那麼複雜?就算是同胞手足,也有不同的習氣。慈濟人也有各自的習氣,但是有共同的方向,有相同的精神理念,這分精神理念即是來自人人本具的清淨佛性。」
上人勉勵資深慈濟人的第二代,要向父母看齊,發心立願,就要腳踏實地去做;有高學歷、高知識,還要有高智慧,要當「智慧分子」,不能只是當「知識分子」,總是在知識裏打轉、在網路世界憑空抓資料;要靠自己的雙腳走這條真實的人間菩薩道,實際走到苦難人的身邊,展開雙手擁抱他們,讓他們真實感到自己受關愛。
「要當『智慧分子』,就要用生命去投入、用智慧去分析,堅定信心走入人群行菩薩道,克服一切困難。不能只有知識─知道、認識這條路,沒有去走,目標還是無法達成,這條路的風光就感受不到,也體會不了。」
「覺有情」之美
「慈濟人是真實生活在人間的菩薩,無分老少,人人法入心、法入行,呈現『覺有情』之美。」十八日,上人與馬來西亞郭濟緣師兄等人談到今年度歲末祝福行腳的見聞感受,感覺到無論是各地慈濟志工,或是志業體主管同仁,都能抓準法脈宗門的精神理念,讓自己很安慰、很安心。
「現在一週有五天的志工早會,都讓常住主持,我在裏面聽,也聽得很歡喜,感到法脈有傳人。這次出門行腳,對我來說又是一次『充電』,各地慈濟人和師父見面也很歡喜;回來精舍以後,有慈濟人告訴我,聽了師父行腳時對他們說的話,再次提起勇猛精進心,讓我覺得自己還有用,說的話還有人聽。」
從馬來西亞新山支會返回精舍的志工,把握機會跟隨常住出坡。聽到一位志工分享自己從不敢承接重任,到勇於承擔的心態轉變,上人回應:「期待人人都要勇敢一點,假如大家都不敢承擔,哪有今天的慈濟?任何一個地方都需要人間菩薩,每一個人都可以應人間所需而發揮菩薩良能。因緣要靠自己把握,只要哪裏有需要,對的事就要勇敢去做。我們無私付出,多做一件慈悲利他的好事,就為自己增加一分生命價值。」
「你們在馬來西亞,生活環境都不一樣,回到精舍跟著常住出坡,學會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工作,舉凡擦拭清掃,或是到田裏拔雜草,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有大學問,而且融合平時吸收的佛法,有很深的體會。我們的心田也要時常除雜草,在煩惱雜念生起時立刻警覺根除,才能讓善種子順利成長。」
「春夏秋冬四季循環,人生從幼年、少年、中年到老年,生命隨著時間不斷減少,假如不懂得善加運用,就會像荒廢的田地雜草叢生;要把握時間、順應季節播種耕耘,就會有收穫,為自己累積福慧道糧,還可以分享給別人,共同增長慧命。」
今年馬來西亞分會的歲末祝福,有三位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帶著上人的祝福前往參加。師兄師姊們表達感動、歡喜與感恩,並分享八百人演繹「佛陀的一生」及「行願半世紀」錄影畫面及心得。
「你們演繹佛陀的一生,生、老、病、死,文詞優美,但是法能入心嗎?能落實生活中嗎?在整齊莊嚴的大場面過後,要自問己心有什麼感覺?有沒有確定未來的人生方向?不是只有一時的歡喜,要把法吸收入心。」上人說,佛陀是悲憫眾生才入世度眾,所以學佛者要認真、恭敬修學佛法,而且懷抱悲憫心為眾生付出。不是求得一時快樂就過了,即使要長時間付出心力,辛苦勞累,也能甘之如飴。
就像大家回到精舍,跟隨常住的生活作息,早起精進,出坡勞動,這是平時沒有過的生活經驗,或許會覺得很新奇,若是時間再過久一點,就可能受不了了。然而這是常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的修行生活,必須立下宏願,心態是真正的甘願歡喜,才能持久。上人請大家記得這分精神,落實「生活禪」─即使是洗碗盤、擦桌椅,都需要用心專注,身心言行都在法中。
「慈濟人一心一志,身體力行菩薩道,才能有如今的慈濟志業;誠正信實是慈濟的核心,慈悲喜捨是行菩薩道的本分。現在全球氣候變遷,四大不調的災難愈來愈嚴重,情況已經很危急,全球人都必須提高警覺;慈濟人要信、願、行─信佛所說法,發願並且力行,啟動慈悲利他、利益眾生的善行,帶動大眾同行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