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心靈防疫

社論
社論

「外在病毒,依附生命而生;人心煩惱,依附癡念而生。要避免病毒致病,應配合防疫,杜絕病毒蔓延;要消除人心煩惱,應摒棄癡念,回歸清淨的心。」十七年前的SARS疫情令全球聞之色變,臺灣民眾也籠罩在性命受威脅的恐慌中,證嚴上人曾提出以上的呼籲。

二○一九年歲末,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儘管醫療科技已更進步,人們對公共衛生的知識也增長許多,然而隨著全球頻繁的人口流動、人們濫用抗生素、對人際傳染的警覺性不夠,都提供了疫情爆發的潛在風險。

這次疫情起源的中國大陸,已超過八十座城市封城,復工困難,全球供應鏈因此中斷,重創經濟乃至於觀光產業。上一世紀有根除天花等古老傳染病的大躍進,然本世紀自SARS起,是人們對抗新病毒的開端。

疫病起源與解藥不明,考驗的不只是醫療科技,也考驗人與人間的信任關係;有一些國家已傳出華人等亞裔人士遭污名,甚至歧視的案例。

一位在SARS期間參與第一線防疫的專業人士回憶指出,當年因民眾恐慌造成社會混亂,使得疫情加重。現在臺灣的防疫能力大幅提升,但民眾仍不斷搶購醫療口罩,也令真正需求者受到排擠。

政府及時以實名制的購買措施,調節口罩的供需流向;網路上也有不少人發起禮讓口罩運動,甚至動手做布口罩,都希望將一次性口罩留給醫護人員及有優先需求者。

本期特別報導中,在最先傳出疫情的武漢,當地慈濟志工難掩焦急,迫切想為社會付出,卻也無能為力。封城隔離之下,開啟線上讀書會,彼此支持打氣,沈澱心靈聞法,也見證了人性的美善。

例如,鄰里間相互關懷不及回鄉的外地人存糧是否足夠,甚至送上兩包口罩。在武漢開設近視防控連鎖企業的實業家志工,儘管在封城前已返鄉,仍四處奔走,自掏腰包採購護目鏡等醫用物資,企盼能為前線醫護人員出點力。

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謬(Albert Camus)在長篇小說《鼠疫》中寫到,人類固然害怕遭受傳染,世上卻無人能夠免疫,只有正直能夠對抗每個人心中的瘟疫。防止恐懼轉化為更深層的成見和對立,對抗絕望、傳播「愛」才能體現身為人真正的存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