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十一至十二日 天生萬物皆有用

1.11~12《農十二月‧十七至十八》

【靜思小語】世間沒有無用的人與物,人人都有無限的可能,善用萬物都是寶。

評估利與害

十一日,已受證的臺北慈濟醫院主管同仁們,包括趙有誠院長,前來與上人談話。上人表示,資訊團隊建置好慈濟醫療系統,過程雖然辛苦,不過這是值得每一位參與者銘記在心的創新之舉,而且這個系統會長久不斷地運作下去,很有價值。

「一般人從事職業、辛苦工作,都是講究利;大家則是為了利益大眾,幫助醫療服務病患,可以更準確、更快速,所以投入心力建立醫療系統,同時也在為自己累積生命價值,利益自己的生命。我們回想這一生做過的事,對人間社會是利益得多還是損害得多?在利與害的天平一秤,就可以為自己的生命下評論。我也會自我評估:這一生,不屬於慈濟的事,我一件都沒做;慈濟的事,我一件都沒有漏失。」

上人進一步談到:「我這一輩子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我的生命沒有額外之爭;但是慈濟的工作,我既想要做,一件都不會漏失,還要做到人圓、事圓、理圓。上述三項『爭』我都沒有,三個『圓』我都要努力做到。」

「要創業豈能不經過一番辛苦?就是身心投入過、辛苦過,才有寶貴的生命記憶,值得流傳的歷史。」上人勉勵大家把握因緣創造歷史,在持續用心精進之下,隨著時間推進,系統運行得愈來愈順暢,大家的煩惱也相對減少、智慧不斷增加。

上人也勉勵,臺北慈院啟業十多年來,已經有此規模,現在不僅要把路鋪平,還要把道開拓得寬廣,到「千求萬應」─只要患者有需要,團隊就能聞聲救苦。

「這條菩薩道不是我們自己孤單一個人在走的,是要讓大眾都行得通,而且走得到目的地,讓大家都看得到希望,如日當空,普照一切。」上人期勉醫療同仁將慈濟人的精神運用在醫療崗位上,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上人解說要致贈給受證同仁的「慈濟志言」卷軸,「這是師父要做慈濟之初所說的話,也就是慈濟的精神理念。我寫好的時候,師公也看過,所以這是師徒相傳的志言。」

趙院長恭讀「慈濟志言」全文後,上人說:「五十多年前所說的話,現在回頭審視,沒有偏向、脫軌,我也佩服自己,篤定了志向,就朝著這個方向直線前進;『菩提大道直』,菩提就是覺,覺悟的道路寬廣筆直。」隨後一一頒授卷軸給主管同仁們。

去愛天下人

一對同修道侶的女兒因感冒引發休克而往生,慈濟法親陪伴承受喪女之痛的父母前來請上人祝福。上人慈語教導:「這些事如果發生在別人的身上,你們對他們說的話,其實也就是師父要告訴你們的;你們平時可以去輔導別人,現在也要懂得輔導自己。」

「我總是為天下任何一對父母失去孩子而心疼,但是再心疼也無濟於事,我們要為人間做典範,碰到這樣的事,心受傷了,要趕快療傷,提起『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菩薩精神,做天下人的父母,用自身經歷去輔導別人。」

「孩子過去與我們結好緣,此生很乖、沒有讓我們操心,所以更不捨她就這麼離去,不過這也是我們過去與她造下的因。心痛不捨是很自然的,但若太過悲痛就是愚癡了。」

上人談到自己俗家的生父、生母還有師媽,在往生之前,自己有幸見他們最後一面,但是做後事到出殯,自己都沒有出席。「我要為大家樹立典範,而且就算一趟路趕過去,他們也不會再和我說話了。師媽病重時,我去臺中慈院看她,她還在談慈濟、念著還有功德款沒去收。她拉著我的手對我說,她知道我要說什麼,現在可以見面說話,她很歡喜,這樣就好了。再來就無法和我說話了,我去了也沒有用。師媽很聰明,她搶先安慰我。」

「我回花蓮幾天後,她往生了,直到出殯,我都沒有到中部去參加。各地慈濟人說要去參加公祭,我對他們說:『我都沒有去了,你們去做什麼?』我覺得人往生以後,什麼都沒了,後事做得再熱鬧,他們也不知不覺,只是做一個面子;生者的哀傷,往生者感受不到。若是生者過度哀傷,讓往生者感受到了,反而是用愚癡的情把他們纏住了,無法灑脫離去,錯失好因緣。」

「你們若是真的疼她,就不要用癡情纏住她,要用覺悟的情祝福她,讓她感到輕安自在,隨緣而去。」上人提醒師姊,要讓孩子輕安自在,不是只在口頭上對孩子說「你放心去」,自己的心卻放不開,還是拉著孩子難放手;要知道現在世間還有多少人等著人間菩薩救助,若還是拉著孩子不放手,如何騰出手來拉拔其他苦難眾生?

「要更有智慧,提起勇氣,不要到現在還需要別人來膚慰;要鼓勵自己:『從現在開始就要去膚慰別人。』夫妻倆都是慈濟人、是師父的弟子,把往生的女兒看得那麼重,而看輕師父的法,這是不對的!」

一起來「顧家」

十二日,臺北市中正區慈濟人報告潮州街會所建設事宜。上人說,社區的慈濟會所,都是慈濟人的家,從工程期間到啟用以後,都有許多人的心力投入;慈濟這個大家庭有不同專長的人才,舉凡水道疏通、門窗零件修繕,都有人及時發現需要補強之處,而且用心、細心去做,大到鋼構營建、小到各個角落細節,都有人關心、注意。

也因為大家抱著求好的心態,在過程中難免需要彼此溝通,將各個環節的品質做得一樣好,才能接得起來。所以,能夠成就一座好建築、好道場,要感恩每一位投入者;道場建設、裝修完成以後,就要靠大家一起來「顧家」,要用心照顧有形的建築設備,更要照顧好無形的精神理念,讓慈濟道場永遠都是廣度眾生的菩薩道場。

潮州街會所原址,是已往生的前總統府資政林洋港先生的官邸,上人說,花蓮慈濟醫院建地,得到林先生在擔任臺灣省省主席時大力幫助而取得,林先生對慈濟志業非常肯定與護持,此情讓人永遠感銘於心。記得曾經到那裏拜訪已是內政部長的林先生,看見他的老母親在屋旁的穿堂養雞,她說這是她在鄉間的生活習慣;林太太雖然是部長夫人,仍然親自去市場買菜、自己縫補衣物,就像一般家庭主婦一樣……

「那個地方有許多值得回憶的故事,現在成為慈濟人的家,也是人間菩薩招生的大舞臺。有這麼多人護法,秉持正念、正知、正見,對師父要做的事情深信不疑,而且誠正信實地做事,委員師姊們也有很柔和的『軟實力』,師父很感動,也很有信心。」

以法喜相聚

「靜思堂是滌心垢的道場,無論心中有何煩惱塵垢,來到這裏就會洗滌得乾乾淨淨;靜思堂也是人間菩薩的集會所、訓練場,洗除了自心的煩惱,彼此就能以法喜相聚,合和互協地為人間付出。」

與北區慈濟人談話,上人談到此行到各地靜思堂,都看見慈濟人的布置巧思,還有善用回收物做手工藝品的巧手巧藝,看了很歡喜、很讚歎。

「師父的弟子都是寶,大地萬物也都是寶,世間沒有無用的人與物。師父很歡喜,一路從屏東往北走,每一區都有共同點,那就是慈濟人慈悲利他,雖各有各的人生故事,不過殊途同歸,都說自己因為接觸慈濟而打開心門,用法讓心脫離困苦,生活也能自立,還能去利益他人。」

上人說,此行所聽到的每一則人生故事都是很真實的法,大家所分享的「那一年、那一人、那一念心」也都是「慈濟大藏經」的寶貴篇章;人人都有無限的可能,只要真誠發心,用心投入,就能會合大力量,成就利益人間的好事。慈濟人都是福慧人,是造福人間、增長智慧的人間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