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十五至十六日 解開心結

1.15~16《農十二月‧二十一至二十二》

【靜思小語】心路若不通,做事處處都會打結。

千斤萬擔,低頭承擔

十五日,全臺灣宗教處主管同仁回到精舍,與上人座談,上人期勉大多已受證慈誠委員的同仁們共同挑起天下米籮。「我在比在座同仁還年輕時,就已經成立慈濟功德會,這個擔子一點一滴累積,已經成為天下米籮,量很大、很重,很需要大家幫我挑,否則我放又放不下,挑又挑得喘不過氣,真累啊!」

上人談到年輕時還在俗家,就挑起家庭的擔子,家有家業,要負起責任;父親驟然往生,他在世時開拓的事業,也自覺要擔起責任。但是因緣奇妙,有一天覺得自己此生是否只能提一個家庭的菜籃,挑一個家庭的米籮?心念一轉,不如提天下的菜籃、挑天下的米籮;於是與修道法師相偕出走,尋找身心安住的地方。

「既然決定離家,就有一去不再回的決心;這一路很辛苦,居無定處,但是我的道心很堅定。直到修道法師的徒弟找到我們,我還是堅持留下來。」上人說,這是自己的生命歷史,追溯「那一年」,也可以看見「那一念」迄今不變、方向未改。

「大家都可以說,當一個快樂的慈濟人就好,許多人進退自如,然而我既已提起天下的菜籃,挑著天下的米籮,只能低著頭向前走,無法抬頭看自己走了多遠。年輕時覺得鵬程萬里、海闊天空,心無掛累,現在掛累很多,但即使千斤萬擔,仍然低頭承擔。」

「修行與在家只是一個念頭。一路走來雖然都很孤單,也有很多難關要過,但這是自己選擇的方向,從來沒有後悔過。」

上人說,慈濟人長年累月在社區裏關懷貧病老弱,現在雖然有政府長照政策以及諸多長照機構支持,仍然難以照顧得很周到。要真正照顧到很周全,就要靠分布各社區的慈濟人聞聲救苦,付出無所求。請同仁們感恩、尊重慈誠委員,鼓勵慈濟人再接再厲;同仁們則要「職志合一」,用志工的精神投入志業工作,不計較時間,盡自己的職責,法脈宗門的精神理念不能中斷。

「許多志工是天未亮就出門做回收、薰法香、投入慈濟活動等等,也自掏腰包做慈濟,忙碌終日,到夜晚才回家。他們把師父的話重重聽入心,並且身體力行。對這一群盡形壽、獻身命的志工菩薩,我們要心存無量感恩;你們大多是慈誠、委員,也要守好這一分『志』,尤其清修士也是修行者,一定要挑起天下重擔。」

「心路若不通,做事處處都會打結;心路打通了,就沒有結可打。行菩薩道要走入人群面對剛強眾生,而你們面對的是人間菩薩,在我的心目中,他們是真菩薩,只是大家在人間,現凡夫相、有凡夫情,難免會有見解不同、意見不合之時。不過慈濟人長久以來聽師父說法,會把法運用在人事互動中,自我解開心結。」上人期盼大家對於這群人間菩薩,一定要感恩、尊重、陪伴,也要疼惜、照顧資深、年長的法親。

盡力而為,心安理得

十六日,洪靜原師姊報告慈濟環保三十年發展脈絡及慈濟跨宗教援助脈絡;上人說,慈濟長年累月在海內外的無私大愛行動,不分國籍、種族與宗教,災後重建教堂,是希望讓災區居民的心靈有依靠,不同宗教信仰者感受到慈濟人的真誠之愛,也會感恩、尊重佛教。

上人表示,各宗教的根本精神都歸向清淨無私的愛,若說有分別,是人心執著名相而起分別、起雜念,而啟動了亂象。所以常常叮嚀慈濟人「三不爭」─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秉持慈悲喜捨的佛教精神,懷抱感恩心為人間付出。因為無求、不爭,所以無得失,心不染塵,輕安歡喜。

談到多位事業有成的海外慈濟人放下事業,全心投入慈濟志業,上人說:「無論事業做得多大,收入還是有數有量;而全心投入志業,生命價值無可限量!雖然也很忙碌,事務繁雜,不過菩薩心是為天下眾生而擔憂,心裏沒有煩惱,輕安自在。」

「我們用開闊的心胸關心天下事,看見世界上有災難、有苦難,可以做的,盡力做到了,心安理得;走不到、做不到的,雖然會擔心,覺得無奈,但也只能寄予祝福,還是把握時間做好我們做得到的事。」

上人表示,心靈不滿足,永遠都是「富中之貧」;慈濟菩薩隊伍中,有許多人靠勞力工作度日,過著清貧的生活,但卻很能捨,除了善用時間投入志業,並且省吃儉用,點滴積存善款,行善造福,每一位都是「貧中之富」,心靈很富有,永遠都有力量幫助別人。

「賺再多錢,一個人的吃穿用度都很有限,不需要放任貪欲愈來愈深;『貧』與『貪』的字形只差一點點而已,不要做『貧中之貧』的人。即使經濟能力不好,貧中也可以造福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