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十一至二十二日 一傳無量

1.21~22《農十二月‧二十七至二十八》

【靜思小語】自度才能度人,清除自心的煩惱障礙,就能把門一道道打開,把路一寸寸鋪平。

智慧增長之家

二十一日,臺中清水、大甲慈濟人返回精舍向上人拜早年,並分享入校園募二手衣送愛到非洲。上人提醒,入校園募二手衣,也要把環保惜福的觀念帶給孩子和家長,教大家少買、少囤積,而不是把新衣放到穿不下了,捐出來以後再去買新的:要藉活動把正確的觀念帶給大家,導正錯誤的習慣。

師姊分享大甲靜思堂工地香積,組隊合和互協,輪流承擔。上人教導藉此因緣宣導茹素,比較不會料理素食的人,在承擔香積時學會了,可以回家煮給家人吃,在家多做,愈做愈熟練,也讓家人樂於響應;食輪轉,法輪也能轉得順暢。

大甲慈濟人即將有一個莊嚴的新家,上人教大家不要忘記,這個道場是在此時,合大家的心力建設起來的「智慧增長之家」,是讓慈濟人成長智慧的道場,要在此傳承靜思法脈,廣開慈濟宗門。所以,大家的心要更凝聚,讓大甲靜思堂從慈濟人的精神內在到裝潢布置,都讓人深刻感受到慈濟的法,也就是合和互協的慈濟精神,自然而然受到感動與帶動。「有新的道場,道心要更堅固,祝福你們的菩薩種子『一生無量』。」

辛苦但很幸福

醫療志業郭漢崇副執行長與新書《上人與我─那些年我們在慈濟的日子》裏的醫療主管:包括靜憪師姊、林俊龍執行長、陳英和名譽院長、陳培榕、張耀仁、李仁智、許永祥、劉安邦醫師,以及多位資深主管同仁前來。

慈院啟業至今已有三十四年,而在座許多主管同仁已在慈院任職逾三十年。上人說,早年比較常到醫院走動,經常見面互動;現在有好幾位的形貌和以前的印象大不相同,歲月將年輕時的樣貌帶走,但是讓人累積了生命價值。

「創業維艱,每一位都是與我一同走過創立醫療志業的夥伴。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莫忘那一念心,佛教說『一念三千』,當初小小的一念心創立慈濟醫院,現在已經獲得國際評比名列前茅的好成績,這是大家在這段歲月用愛付出所成就,每一位都是慈濟歷史的重要人物。」

「這一本書,聽說郭副還要繼續再寫。這都是實在的歷史,不是杜撰的故事,也不是任何人的創作,是我們用生命實際做過來的歷史。雖然過程很辛苦,但是經過一番辛苦努力,得來的是幸福,是我們的生命價值!」

多點溫暖關懷

二十二日,花蓮慈濟醫院各部室主管同仁陸續前來拜年。上人感恩各單位長年辛勞,共同守護全院安全,保障醫院順利運作;雖然大家各有不同職責,不過在醫院每個角落都可以及時發揮愛心協助病患或家屬,例如幫忙行動不便的人、年長者上下車,伸手扶他們一把等等;多一點溫暖的關懷,可以幫助病患及家屬減輕身心苦痛。

上人感恩供膳組全年忙碌供餐,不只讓人吃得飽,而且讓人覺得素食也很美味;素食是慈濟志業體的生活要求,供膳組不只供應慈院同仁與志工的飲食,也供應花蓮慈善、教育、人文志業體,因應這麼多同仁及學生的需求,要特別用心調配營養與口味,實在非常「幸福」。

上人談到慈濟醫療資訊系統於元旦在臺北慈濟醫院正式上線,也感恩花蓮資訊同仁前去支援。東區資訊室陳冠宇主任報告,因應春節假期,各院的資訊同仁已排班守在崗位。

「生病很痛苦,才會來醫院求診,而現在的醫療電腦化,各個環節都要運用資訊系統,所以資訊系統對醫療來說非常重要。很感恩同仁們耐心克服種種困難,要為慈濟醫療開創一扇智慧之窗,請大家再接再厲。過年只有幾天而已,長年累月都要有相同的精神,共同一心為醫療,守護生命的智慧工程。」

源於慈悲利他

在二○○八年中國大陸汶川大地震災難後,慈濟賑災的因緣,讓志業在四川落地生根。聆聽清修士思宇(黃崇發)師兄等人報告四川會務後,上人慈勉把握因緣,就地招募人間菩薩;慈濟人多,才能在廣大的區域及時聞聲救苦。除了愛心付出,讓苦難人生活安定,還要有法的吸收,度化眾生增長慧命,讓眾生有正確的心靈方向。

「中國大陸人口很多,人多則消費多、垃圾多,所以很期待能帶動人人做好環保;或是從有心投入的實業家開始,以身作則在自己的工廠裏推動素食、做好資源回收。」

「慈濟在四川有十二年了,一直以來,都是付出無所求,這分心不變;也要讓人人知道慈濟人付出的動力來源、精神中心,力量是來自社會大眾的點點滴滴。」

上人指出,慈濟人所做的一切,是出於慈悲利他精神,而這分精神來自佛陀的教育。「佛陀的心念是慈悲喜捨的正念,我們要把這分精神運用在人群中;只因不捨眾生受苦,所以再高的山、再崎嶇的路都願意去走,再寒冷的氣候都能忍受,克服種種困難,要將物資親自送到他們的手上。」

上人教大家把握機會,讓大眾了解慈濟的精神理念源頭,帶動人人效法慈濟人「慈悲利他」的菩薩行動,日存點滴救苦難。這分精神理念就是一顆種子,只要種入心地,因緣會聚時就能萌發成長,再開花結果,讓種子從「一」生無量,不斷地帶動、傳承。

時常彼此感恩

精舍常住集眾,上人勉眾發心如初,恆守「為佛教,為眾生」志向。「力行菩薩道,離不開慈悲喜捨;發心修行,離不開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雖然我們發願承擔天下重任,要救助天下苦難,但是我們的力量微乎其微,必須借力使力,所以要向社會大眾呼籲,帶動許多人同行菩薩道。」

「慈濟人響應師父呼籲,長年累月點滴累積,不只捐善款,而且付出身心力量,做慈濟事做得滿懷感恩與歡喜。在家居士如此,我們更要承擔起傳法的責任。」上人殷勉常住一定要做到合和互協,才能當慈濟人的典範,資深者更要做典範,傳承同時要陪伴,而且要誠意陪伴,才是真傳承,才能顯示修行的道風規矩。無論資深、資淺,人人都還在學習修行,要尊重、敬愛他人,才能得人尊重與敬愛。

上人說,靜思精舍的生活,是靠著常住天天勞動撐持,所以每一餐端起碗來,總是心存感恩:「這碗飯的白米,要花多少歲月的累積,多少人的力量投入;精舍常住要承擔這麼多工作,我們要彼此感恩。師父對各位很感恩,但是更期待大家不只是以勞力養群眾的生命,還要長養慧命;要提起虔誠心,斷除自心煩惱,感恩、尊重他人。」

「如果沒有發四弘誓願,沒有真正下功夫修行,只是勞勞碌碌過日子,還是不斷累積業力;我們要提起『覺有情』,而不是應付人情世事,對任何人都要感恩、尊重、愛。」

「天下人這麼多,我們發心傳法,一能傳十、十能傳百、百能傳千,要靠大家『一傳無量』,才能將法快速傳到天下。發心度眾生,須先自度;要把法傳給人,就要清除自心的煩惱障礙,才能把門一道一道打開,一寸一寸鋪路,步步踏實向前,走出煩惱門,度眾生入正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