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農十二月‧二十九》
【靜思小語】救人的人要平安,才能讓需要的人真正得到幫助。
有感受的救助
上人與菲律賓慈濟人談慈善救助,指出同樣是貧窮人受災,又貧又病、孤老無依或是貧而身殘的人,較貧而健康的人更難以復建家園,生活更陷困境。所以在中長期的生活扶助,會特別照顧這三類人;不過在急難時期,同一個範圍裏的家家戶戶都受災,健康者也無家可歸,慈濟所給予的急難救助,要讓受助者覺得真正得到很有力的幫助,運用慈濟所給的應急金購買建材,搭建遮風擋雨的棲身之處。
相對來說,每一位發心賑災的慈濟志工或是實業家,遠從馬尼拉或其他城市,浩浩蕩蕩地歷經遠途要親手布施,若只是給予少少的幾百、幾千元,對受災戶來說起不了太大作用,對不惜舟車勞頓前往災區付出的志工來說,跑這一趟卻發揮不了作用,實在很可惜。
上人說,既已發心助人,就要給予真能紓解困境的力量;也對平時發心護持的人有所交代─大家的愛心捐款,由慈濟志工在某時、某地發生災難後,發揮了救苦救難的良能。
上人亦教菲律賓慈濟人善用科技提升賑災的品質,過去是直接發放現金,現在也可運用「領物券」或「物資卡」,讓受助者用來換購他們所需的生活物資,或重建家園的建材,不致被拿去買菸酒或賭博。此外,要不斷接引愛心人投入,讓人看見或是親自參與慈濟賑災濟貧,覺得很有意義,更加樂於付出。
慈濟人要維持合和互協,道心不動搖;生生世世、心心念念,都要「為佛教,為眾生」。「從現在開始,『為佛教,為眾生』的重擔不只在我的肩膀上,需要人人共同扛起。而今氣候變遷,全球都在危急的狀態中,不只要在災難發生後救助苦難,平安時,大家要戒慎虔誠,發大心、立大願,道心要有進無退,才有慈悲利他的生命價值。」
「不論你們各自在哪個地方耕耘志業、發揮菩薩良能,彼此的心要連結起來;不論哪一個地區需要力量投入,人手都要會合在一起,才有力量把事情做好。有不少新加入的志工很優秀,也很發心想做事,需要有人把精神層面帶動好,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真正融入團體中。」
上人叮嚀慈濟人,在水患、地震等災難發生後,從已經確認災情穩定,可以安全進入的災區開始勘災、賑災,偏遠山鄉尚不清楚路況,不要貿然前往。救人的人要平安,才能讓需要的人真正得到幫助;否則,為了救災卻發生事故,會讓社會人心更加動盪不安。
「我們是一個民間團體,發心的志工都不是專業的救難人員,不像第一線救難人員都經過長久的訓練。希望賑災時要很謹慎,讓人人做得平安又歡喜,而且見證、體會慈悲利他的佛教精神。救人的大愛不要放鬆,但是安全為第一。」
募款重在募心
美國境內有來自世界各國、不同種族的移民,聯合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各種國際會議也經常在美國召開,國際交流頻繁;慈濟在海外的第一個聯絡點就設在美國加州,美國的慈濟志業推展迄今已逾三十年,慈濟人除了在境內就地、就近扶助弱勢家庭,也經常支援美洲其他國家的慈濟人做大型賑災。上人與美國、巴西、巴拉圭慈濟人談話時即言,美國是國際交流平臺,也是淨化人心的好道場,期盼大家突顯佛教精神,讓不同宗教、種族的人正確認識佛教。
隨著時代變化、社會風氣轉變,現在慈濟人向大眾募心募愛,遭遇不少前所未有的困難。上人勉勵大家:「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更要有充足的準備,要具足法,用佛法讓人心安定。現在雖然看來很平靜,但是濁世中危機四伏,是風雨欲來之前的寧靜,更應戒慎虔誠。」
「我不斷地對大家談起氣候變遷,四大不調,現在已是很危急的時刻。這與我們做慈善有什麼關係?與人的心靈有關。我總是強調,向人勸募,不在募得多少錢,最重要的是募心,要讓人覺得愛在生命中,付出助人是一種快樂的感受。所以教大家勸募長期會員,是要細水長流,不是一次性地大量倒水到土裏。同理,法水也要長久點滴吸收,不只是聽法,必須落實生活,確實做到。」
上人點出慈濟志工年輕化的困難,以及法脈宗門傳承的困難,就是因為過去美國慈濟人經常用舉辦活動的方式向大眾募款,後續沒有再與這群愛心人緊密聯繫,邀約他們共同行善,就如同一時間收集到大桶水,土壤難以吸收;不如長久點滴潤澤大地,邀請人進入慈濟,實際投入去做,讓他們受感動,並且覺得慈濟這個團體很溫馨,很願意長久投入。
「要用『覺有情』的菩薩情與人互動,用法去膚慰、引導眾生。比較可惜的是凡夫心易起無明風,一時將法水澆上去,還沒有受滋潤,一陣無明風就吹乾了。這就是因為平時沒有經過長久的點滴滋潤,否則土壤會一直維持溼潤,一陣風吹來也不怕。平時就要吸收法,不是需要時才要聽。做慈濟事,大家很認真投入,也要稍微牽引著旁邊的人,若有人提起聽來的無明言語,我們就可以及時了解問題,並且為之解說;否則小病沒有醫治,拖延到很嚴重的狀況,要治就來不及了。」
「眾生共業,是共福業或是共惡業?現在的人知識很高,科技日新月異,但是輕視道德,天平的兩端已經失衡了。我們要加強人的道德觀念,添加純真的愛,帶動大眾看見世間疾苦,提起不忍之心。」上人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的精神,就是「覺有情」的菩薩精神,慈濟人要再努力,在社會中帶動起這分精神,教人不要為謀己利而害他人,要有慈悲利他、付出無所求的菩薩心行。
「我們已經為眾生鋪平路,接下來要為佛教開大道,大家要有這樣的覺悟,要有這一分的使命,把路鋪得更平、道開得更寬廣,在美國的國際舞臺,把法脈宗門守得穩,不是只在這一段時間登上舞臺,很快一鞠躬下臺就消失、沒落了。我們這一代很用心,做得很歡喜,也要把同樣的用心和歡喜傳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