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不一樣

問:

兒子常常高估自己,女兒老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每個孩子的特質不一樣,怎麼對待才公平?

答:我的兩個孩子個性也截然不同,大的沉穩,做事穩紮穩打;小的活潑外向,創意十足。

小的時候,為了公平,他們的衣服、玩具完全一樣;不管年齡大小,出門一定一家四口一個都不能少。上小學後,大的學鋼琴,小的也跟著學;大的學書法,小的也跟著。

漸漸地發現兩個孩子的風格完全不同,但為了公平,仍然安排相同的活動讓兩人同時參加。因為這樣,手足的感情非常好,至今已在就業,默契仍十足;整個教養過程,除了公平對待以外,這也是額外的收穫。

每個孩子的特質不一樣,不管他是慢飛的孩子、還是高IQ低EQ的孩子,我們都要給予相同的溫暖。在此分享一下,我們家公平對待,同中有異的活動:

重視家庭活動

大自然是我們的母親,只要投入她的懷抱,永遠有學不完的寶藏。

寒暑假是我們的家庭旅遊時間,足跡踏遍了臺灣各個角落。永遠記得兩個孩子在大草原上追逐的笑靨、面對一丘一丘的螞蟻窩驚歎的眼神、看著成群黃牛悠閒吃草的驚豔……

這些經驗,讓他們成為大自然的喜愛者;長大後,除了各自揪團前往自己想去的國度,也常規畫、提議一家人共同旅遊的景點。雖然他們都長大成人了,但只要出門,一定問我們兩個老人家要不要一起前往!

各自尋找志趣

知道兩個孩子的個性、興趣完全不同,所以在高中階段,我們就放手讓他們自行尋找自己的志趣。

拜現在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賜,很多大學會在寒暑假辦理認識該科系的營隊,讓高中生事先知道想讀的科系是否適合自己?

哥哥選了第三類組的營隊,弟弟選了第一類組的營隊,兩個人參加營隊回來後,往自己的目標努力,後來都如願上想要就讀的科系,目前的工作也都如自己的規畫。

培養閱讀習慣

好的習慣很多,其中我覺得「求知若渴的學習習慣」,是父母該協助養成的。

我們家有各類型的書,繪本、著名散文、科學探索、武俠小說、科幻小說、《天下》雜誌等,讓孩子隨時可以閱讀,每天晚上就寢前則聽語文雜誌的節目學英語。孩子長大了,會自己去買想看的書,甚至分享給我們,一起閱讀、一起討論情節。

對於家中沒有許多書籍的家庭,也可以利用圖書館的藏書、雜誌區,陪孩子瀏覽新書、推薦書,借回家中看。

每個人生來就是獨立個體,不同的個性、天分,難以用同一套標準去衡量,父母能做的只有盡量公平地對待和愛孩子。

現代教育的宗旨是磨練出「專家」,但知名記者作家大衛.艾波斯坦在《跨能致勝》一書中卻提出不同的理論:真正在人生中獲得巨大成就的,反而是能多元嘗試、跨領域思考、「不專精」的人。

父母只能在相同的環境下,陪伴不同特質的孩子學習與成長,但相同的溫暖與愛,能讓他們發揮生命的微光,勇於嘗試,看見自己生命的價值,當個快樂的「不專精」人,這才是身為父母最重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