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永續發展 世界就是教室♫

走進校園中的「食在永續消費合作社」,
支持小農以自然農法生產的農產品;
或者選修一堂「永續星球面面觀—打造綠色生活環境」,
讓自己的每一天更靠近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在臺灣後山的慈濟大學胸懷大志,
世界就是他們的課堂,為人類生存危機尋找解方

走進校園中的「食在永續消費合作社」,支持小農以自然農法生產的農產品;或者選修一堂「永續星球面面觀—打造綠色生活環境」,讓自己的每一天更靠近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在臺灣後山的慈濟大學胸懷大志,世界就是他們的課堂,為人類生存危機尋找解方。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傳播系袁崧傑同學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環境破壞、極端氣候、貧富不均、城鄉差距、少子化……全球性的生存危機紛亂如麻,考驗著人類「永續發展」的可能;二○一五年,聯合國提出了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有此明確指南,逐漸覺醒的「地球公民」們除了從自身做起,也要求政府、企業、NGO往「順天應人」的方向前進;擔當人類智庫、人才搖籃的高等學府更是責無旁貸。

慈濟大學身為慈濟教育志業體最高學府,在二十九年前創校之初就關注永續發展。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說明:「佛教的教義強調緣起相依,人生在這個世界上,和萬物眾生、宇宙大環境有一分依存關係。上人在慈大創校時,就要求環保、護生、素食,這些都是永續的概念。」

劉怡均表示,近年來永續一詞之所以被聯合國特別強調,是因為地球的環境變惡劣了,因此許多原本就在做的事必須更積極、更深化,並與時俱進。

慈大把環境管理、環境教育及蔬食校園,列為學校永續發展的三大重點;其中,節能、節水、廢棄物處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環境管理,可說是以身示教,立志達成「淨零排放」的永續目標。

慈大校本部教學區與宿舍之間,地勢略有起伏,不僅是富有美感的造景,同時也具備滯洪池功能,在大雨降臨時防止淹水並補注地下水。

天賜甘霖也點滴盡用

慈大盤查校內各單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發現二○二一年度排放量近九成來自用電,少部分出自污水處理廠、化糞池產生的甲烷,電氣設備逸散出來的工業氣體,以及公務車輛的燃油排放等。

為了節能減排,慈大每年都努力降低電力與燃油的消耗。儘管校園裏有許多設備不能斷電,包括保存模擬手術用的大體老師冰櫃,實驗動物中心也要確保恆溫恆溼;但多花點心思,一樣可以在其他方面節能。

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慈大淨零排放工作坊講師江允智,簡述校內建置的智慧電源管理系統,「多數教室的空調只有在上課時段才會開啟,非上課期間,按開關也不會動;冷氣來自冰水主機,由總務處控管,每使用一小時降載五分鐘,只會讓室溫稍微上升,但人是感受不到的。」

宿舍熱水燃油鍋爐也汰除,改用熱泵機組。慈大總務處統計,宿舍、體育館及實驗動物中心以熱泵提供熱水後,每年減少的燃油量可達三十四萬公升,機組排放的低溫空氣還可當冷氣。

慈大也帶領慈濟科技大學、慈大附中一起加入生產綠能的行列,將校舍屋頂租給能源業者裝設太陽能板,售電給台電,再按約定的百分比分潤、投入校務公積金。

相較於隱身在屋頂、管線間、地下室的節電設施,還有相對「顯而易見」的巧思。二十多年來,慈大校園裏的幹道、停車場均鋪設工字形的連鎖磚,占校地面積達百分之十。這種連鎖磚能透水、透氣,已被廣泛用於慈濟各校園、醫院及會所。

服務於慈大長達二十四年的總務處陸偉民技正表示,連鎖磚下鋪墊的是碎石和砂子組成的「級配層」;經長時間下雨滲水、車輛輾壓後多少會下陷,必須定期巡檢,發現凹陷就要即時維修。「這是必須的付出,必要的成本;但它的好處就是不會積水。」陸偉民補充道。

位於宿舍區與教學區之間的滯洪池,平日綠草如茵,遇到豪雨就變成小池塘,防止校園淹水,也能讓貯留的水慢慢滲入土壤、補注地下水;各大樓頂則設置「雨撲滿」中水回收系統,雨水截流儲存後,用於沖廁或澆灌,天賜甘霖也點滴不浪費。

「自來水要用電力打上高處,每一度的水都有碳足跡,所以節水不光是節能,也是減碳。從屋頂的雨水回收到校園基地保水、綠建築,我們做得還不錯!」江允智語帶自信地說,未來會將學校作為教學場域,引導學生從學校生活中思考,及落實生活淨零轉型。

工作人員巡視熱泵機組;機組每年可減少約三十四萬公升的燃油量,所排放的冷空氣供應為室內冷氣。

讓永續思維融入生活

大學最重要的良能是教育、研究、服務,教出具備永續、環保意識的未來公民,培養相關人才是另一項重大任務。

校長劉怡均表示,慈大在各科系、學程的專業教育中融入永續發展的知識。例如生醫科系必修的普通生物學談到生物多樣性;國際暨跨領域學院也開設災害管理等相關學分課程。「必須結合專業與生活,才能讓學生了解永續發展和自身的關係。」

專業教學之外,走入社區從「做中學」也非常重要。為了善盡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USR),慈大成立USR教學研究中心,從學術專業端協助花蓮偏鄉推動地方創生,藉由建置在地循環經濟、提供有機認證、綠色行銷與永續旅遊等方式,幫助在地小農穩定生計、創造就業機會,以延緩或翻轉偏鄉空洞化的危機。

執行計畫的同時也開設相應的選修課,如「創意農村大作戰─綠色在地經濟實務」、「永續星球面面觀─打造綠色生活環境」等,讓各科系學生走到實際的田野現場,以問題導向的專題研究進行實務學習;熱心的師長們並且在校內發起「食在永續消費合作社」,除了為小農們開展行銷通路,也是讓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更加緊密結合。

江允智表示,一般的慣行農法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大量碳足跡造成環境負擔;若是採用自然農法、有機耕作,不僅碳足跡大幅下降,甚至可以成為「碳匯」,幫助吸附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慈大師生成立合作社,帶領以消費支持自然農法的農產品,就是低碳或負碳的行動。」

因應永續及防災人才日益增加的需求,慈大開設相關課程與學程;「永續暨防災碩士學位學程」開始招生,預計在今年九月展開第一學期課程。

校方並敦請知名的國際檢驗認證機構到校開設國際標準組織(ISO)認證培訓班,開放在校生、慈濟慈善及醫療志業體同仁參加;去年試辦ISO14067碳足跡認證,以及ISO50001能源管理系統認證的培訓課,計畫再開設ISO14064-1溫室氣體盤查課程。「今年會擴大舉辦,讓學生能協助學校及USR合作夥伴進行溫室氣體盤查。這是我們慈大責無旁貸的事!」負責培訓班事務的江允智說。

自一九九四年創校至今,慈大已在環保、永續方面獲獎,但面對嚴峻的環境危機、社會經濟問題,師生們更加努力地落實「永續校園,綠色大學」的理想;也歡迎有志之士一同加入學習、研究的行列。

何謂永續發展目標?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或稱可持續發展,緣起於一九八七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於聯合國第四十二屆大會上公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宣言,指出「永續發展是讓當代人類的需求和願望能夠達到基本滿足的同時,也能保有後代子孫發展機會的模式。」

二○一五年,聯合國通過《二○三○永續發展議程》,訂出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世人對永續發展的認知與實踐,才有比較明確的重點及方向。

這十七項目標,包含終結貧窮、消除飢餓、氣候行動、優質教育、良好健康與福祉、保護海洋及陸域生態、永續城鄉、多元夥伴關係、減少不平等、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等,每一項都對應了人類當前亟待解決的環境、社會、經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