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大學的社會責任♫

社論
社論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

本系列由「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官網連結

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氣候危機的時代,許多企業及大學院校紛紛以聯合國在二○一五年提出的十七項永續發展的核心目標(SDGs),思考社會責任。

一般認為環境保護是永續發展的重點,而經濟發展似乎與之對立。環境問題自一九五○年代起受到國際重視,因西方國家經濟與工業快速發展,卻付出環境污染的慘痛代價。然而,資本主義已是難以逆轉的經濟型態,已開發國家面對環境問題無法形成共識,開發中國家也時常被批評一再破壞環境。影響所及,「永續發展」也受到質疑,認為不過是犧牲經濟弱勢國家,為資本主義的經濟永續發展服務。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但無法單獨視之,為了生計,人們勢必以最廉價方便的方式尋求滿足,環境日久也無法保持原貌,許多議題環環相扣,須以生態系統的角度看待其間的關連。檢視SDGs的內容類別,強調整合經濟、社會、環境的相互依存與強化,以及資源在世代間的公平分配,即是這個思維基礎下的指導方針。

臺灣的高等教育普及,逐漸走向專業化、功利化及商品化,過往在政策的要求下,強調學校的世界排名、學術論文登上國際期刊以累積績效,這也是大學教師主要的升等指標,使得許多大學難以顧及教學與社會服務。

教育部在二○一七年啟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計畫),期望大學師生藉由發覺在地需求,協助解決問題來投入社會服務,貢獻學術成果,也將社區作為教學與研究的場域,帶領學生向社區學習。

在本期主題報導中,慈濟大學創校二十九年以來力行節能減碳,近年除了在專業教育中融入相關知識,開設學分課程,也藉由執行USR計畫設置「食在永續消費合作社」,作為師生與在地小農之間的合作平臺。劉怡均校長表示,唯有專業與生活結合,才能讓學生了解永續發展與自身的關係。

帶領學生參與社區的邱奕儒老師,則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藉由種作,看見食物在天地間完整的生命過程,自身與天地的連結也被啟發,也因此養成內在的自信與安全感。

由此顯示,當今的大學教育也須跨出校門,承擔永續發展的社會責任。從人與環境資源的密切互動,進而深入觀照天地生機之所繫,是大學教育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