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至十二日 守好教育的根本

1.11~12《農十二月‧二十至二十一》

【靜思小語】守住教育的本質,教出學生的氣質與品德,尊師、敬師、謝師。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清邁慈濟學校,樹立校風

元月十一日,人文志業王端正執行長、蔡堆、吳添福、梁安順師兄及楊月鳳師姊等人,與上人分享泰北行,土耳其胡光中、余自成師兄在座。上人指出泰北孤軍有其歷史背景,慈濟援助孤軍及其後裔也有當年的因緣,而且隨著清邁慈濟學校的創立,不斷產生善種子,延續善因緣。

此行距離王端正執行長首次踏上泰北勘查之時,已經有二十多年,當時孤軍及其後裔困居泰北山上,而孤軍後裔因為沒有泰國的身分證,無法下山接受高等教育。慈濟展開三年扶困計畫以後,為了改善居民生活而由專業人員輔導農耕,但是缺乏平坦的聯外道路可以運輸農產品,所以泰國陳世忠師兄等人設法,削竹子取代鋼筋,以竹筋為骨架再鋪水泥,鋪出一條平坦道路;這次一行人前往泰北,這條路還在發揮功能。

上人說,這個方法也算就地取材,而且用竹筋取代鋼筋,鋪出來的道路也很穩固,是一個可以在資源匱乏之地運用的好方法;這個綁竹筋灌水泥鋪路的方法,後來在菲律賓保和島搭簡易屋時運用,所做的磚塊稱之為「福竹磚」。

「人世滄桑,有很多的苦難,不過只要有人有心,就會有翻轉苦難的希望。現在泰北孤軍後代已經到了第二代、第三代,他們的農耕技術學得不錯,也會做工,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安心就學,而且不少人讀大學,培養出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上人感恩清邁慈濟學校的歷任校長都很用心,尤其現任殷文仙校長,傳承慈濟教育人文,建立了很好的校風、學風、宗風,把孩子教導得如規、如矩、如律,讓自己很安心、很感動。

王執行長說,清邁慈濟學校創校以來,從小學、國中發展到高中,現在高中畢業生已經是第六屆了。上人叮嚀泰北的志業發展史一定要好好追溯並整理。「這真是一段反映時代的歷史,泰北孤軍的歷史背景,值得我們用心探討與記錄,而且慈濟承接援助行動之後,建村、建校,都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很期待,趁著當事人都還在,可以見證當年,要好好把這段歷史編纂起來,也讓這群孩子知道這所學校是如何建立,已經出社會的畢業生也可以回來述說當年。」

歷屆清邁慈濟學校的中學畢業生當中,有多位來臺就讀慈濟大學,已經有六位畢業返回母校任教。上人欣言,慈濟精神一脈相承,他們將慈濟精神從發祥地完整帶回清邁慈濟學校;期盼他們不是固守教育範疇,而能了解慈濟四大志業的歷史,在校內也要安排慈濟歷史課程。

「不只在清邁,臺灣的慈濟學校也要安排慈濟歷史課,這五十多年的慈濟歷史是現代史的一部分,要讓學生了解慈濟為何在這個時代建立,有何社會背景,而且四大志業相連貫通,從臺灣到國際,從過去到現在,還要延伸到未來。」

上人提到在土耳其也準備為滿納海國際學校建校舍,將來就能穩定發展,讓敘利亞孩童安心就學,胡光中、余自成師兄也要與老師、學生互動,讓他們了解慈濟精神;並不是要干涉他們的宗教信仰,而是要讓人人知根本、不忘本,這也是教育的根。「我們沒有宗教分別,總是很期待為人間、為社會、為國家培養人才,不論慈濟教育在哪一個國家,就為那個國家教育人才;慈濟精神是一分很純真的愛的理念,落實在任何一個國家,就能發揮愛的教育。」

不忘母校教育,守志奉道

慈濟護專第二任校長張芙美,在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凌晨因病往生,享壽八十四歲。元月十二日教育志策會中,各校主管報告校務,慈濟科技大學羅文瑞校長亦於會中緬懷張芙美校長。

上人不捨提及,張校長原本在臺中弘光護專擔任教務主任,很受倚重,當年想要請她來擔任慈濟護專校長,在臺中舊分會見面時,只是簡單地幾句話交談後,她就認同慈濟辦校理念而願意幫忙。

「過去我不認識她,第一次見面,才開口邀請她,她就決定要來,這就是緣分。當時慈濟護專還在草創時期,很辛苦,可是她毅然前來,專心用生命守護在東部,在這裏發揚護理之光。」上人說,現在慈濟護專已經是慈濟科技大學,仍然是培育護理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請師長們要守好護理教育的根本。

「莫忘那一人,是張校長任內將慈濟護理鞏固了,教育出護理人才,為臺灣護理界培養出很好的護理人員。我常常聽到其他醫院的主管稱讚慈科大畢業的護理人員,具有慈濟精神理念,用愛照護病患。大家覺得慈濟的護理教育做得好,就是從張校長任內樹立起來,歷任的校長也守得很穩固,要環環相扣,不斷延續。我們要珍惜過去,過去已經樹立很健全的系統,要靠我們現在好好地發揚,延傳到未來。」上人肯定各校積極主動走出去,用實力、盡心力,讓人看見慈濟教育的優點;當然,慈濟教育的本質一定要守好,才能吸引學生來就讀。

上人分享昨天聽到泰國清邁慈濟學校有人文小志工,像童子軍,很可愛;師生很尊重靜思語,天天上課會教導靜思語,教出孩子的氣質與品德,尊師、敬師、謝師;孩子們走在校園裏,如果看到老師站在旁邊,三五人在說話,經過時一定是先向老師敬禮,再低著頭走過去。

「他們有那麼具體的教育,臺灣的慈濟學校更應該重視法脈並落實法脈精神,老師要為學生上慈濟歷史課,讓學生知道慈濟五十多年如何走來,剛開始怎樣克難,為何建校,將來畢業進入社會以後,還會記得母校的教育,這樣才有價值。」慈濟有教聯會、慈青等志工團體,上人期待校方要給予慈青社團肯定、鼓勵,亦期盼教聯會能扎根在慈大,並且與精舍的師父們會合,法脈與宗門融合貫通,這樣的教育才能得人心;孩子從慈濟學校畢業以後,還會常常記得當年老師的教誨,以慈濟精神為方向。

「法脈、宗門精神,要讓孩子入心。最近我說多用『點』心,就差『那一點』真正的注入內心,這一點就是精神主軸,也是終身的立志,守志奉道,無愧無悔。」上人說,確認現在的方向是對的,就要緊緊把握,廣招有志一同的教育人才,用真誠的心投入教育,讓社會的未來充滿希望。

上人邀校長、老師們在過年期間回到精舍來圍爐或走春,與靜思法脈更親近,而且精舍本來就是四大志業的家,要常「回家」,更貼近、更了解法脈精神。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