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農夫繼續耕福田 臺中烏日—林橙樂

林橙樂
  • 能走能動,不需要別人照顧,我覺得這是福報,就要出來做志工。

  • 年紀一大把了,能把一輩子農耕的經驗講出來,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 與兒子、媳婦一起住,還有七個孫子孝敬阿公,我心滿意足。

臺中烏日區近年來受惠高鐵與捷運交通之便,蓬勃發展,其中溪南地區從農業轉型為農、工、住混合之發展型態;在這裏土生土長的林橙樂,對這片土地的情感特別濃厚。九十二歲的他,歷經日治時代的農業生活,也體驗過工商繁榮,即便社會快速進步,他一如小時候一樣,安貧樂道地過每一天。

林橙樂生在務農家庭,五歲即隨著大哥到田裏幫忙;父親是個木匠,常常出外工作,家境還算小康。林橙樂喜愛念書,物資有限的年代,他赤著腳走在石頭路上去學校,雨天越過竹管橋,一不小心可是會掉落溪裏,即使求學路艱難,他仍孜孜不倦。

九歲時,父親因病驟逝,留下母子孤苦無依,生活窮困,林橙樂就此結束小學三年的日本教育。全家靠著租來的田地耕種稻米,勉強維持著,大哥因為農事辛苦,自願到中國大陸的海南島當軍伕。

無路可走之下,林橙樂到鄰里李仔洲家做長工,住在雇主家中,每天的工作量與大人不相上下。「必須看顧三隻牛,還要挑糞、澆菜園等等。」一年下來,可換取兩百斤稻穀供給家人溫飽。做了三、四年的長工,還是少年的他,卻已是一副小農夫的模樣。一九四五年,臺灣日治時期結束,他回到自家,與從軍回來的大哥及小弟,連袂耕種四叔的農田及山上的農事;為了掙口飯吃,像牛一樣辛勤,卻珍惜這樣一家平安生活的時光。

林橙樂二十二歲時,經媒妁之言與本地人洪雪嬌結婚。太太是有錢人家的女兒,但是林橙樂人窮志不窮,交代太太不能向娘家拿錢。婚後,他依然馬不停蹄工作,就是希望讓家人生活無虞,「後來兄弟分家,不但沒有家產可分,還分到龐大的債務。那整個月,我每天晚上都睡不著,想不透;我是做農的,哪有那麼多錢還債……」回憶這件事情,雖然有債務的苦,他感恩一路有貴人相助,才得以化解一次次難關。

林橙樂識字不多而心有遺憾,他很重視讀書,住家客廳就像閱讀室。

失去摯愛的心苦

林橙樂只受過三年日本教育,並不識國字;所幸在金門服役兩年期間,受士官長耐心教學,不但學會閱讀,也能書寫家書。無法讀書的遺憾,就寄託在三個兒子身上,他和太太竭盡所能工作,即使要借貸,也鼓勵與栽培孩子向上。他說:「老大讀到大學畢業,老二與老三不愛讀書,勉強高中畢業後就不讀了。」

林橙樂一次讀報,看到整張版面刊登證嚴上人的事跡,還有捐款人的名單及金額,攝住他的目光久久,他感動於年輕的法師號召善心人士救濟苦難人,精舍常住們做手工自力更生,還要照顧貧困的家庭。他吃苦走過大半生,深刻體會到貧困的艱難,既然經濟穩定了,就要幫助他人,於是每月固定劃撥善款到慈濟花蓮本會。

二○○五年,太太病逝,這是他人生很大的打擊;失去摯愛,讓他感慨打拚到負債還清了,肩膀上的重擔好不容易放下,太太卻無法一起過好日子。他想:「一世人拚得這麼辛苦,只是為了這個『口』而已,什麼也沒帶走。」

傷心無助時,他開始讀誦佛經,從中體會到,這一生如果沒有對社會有所付出,就像白來人間一趟。因緣際會,烏日區的慈濟志工盧翠環、林炎煌、賴雪滿等人,走入溪南社區分享慈濟,來到林家,林橙樂十分驚喜,第二天一早就隨著慈濟環保車一起去收資源回收物。沿途停靠工廠、成功嶺及大大小小的定點,成堆的紙箱、鐵類及塑膠等等,不斷地搬運上車,從上午出門到午後才結束回收,那時的林橙樂已屆七十三歲,做得汗流浹背也不覺得辛苦,體力好得讓駕駛環保車的簡珠香佩服不已。

大半輩子奉獻在田地裏的林橙樂,從此成為回收資源的大地農夫,也漸漸轉移對妻子的思念之痛。每一次隨車回到九德環保站,滿滿的物資卸貨,都堆到外面來,於是他無償提供一塊地,讓烏日區又多一個環保道場。

這塊地位於烏日環中路段,從整地、鋪連鎖磚到建造鐵皮屋,林橙樂自費一百萬元搭建,和烏日區志工合力打造環中環保教育站,於二○○七年啟用。四百多坪空間寬敞,除了規畫回收物分類區,戶外種植花木與蔬果,環境優美,吸引不少社區人力來做環保;還成立夜間回收車隊,多位男眾志工晚間分多條路線,穿梭在大街小巷載回收物。二○二一年,還增建了佛堂,作為聞法共修的道場。

林橙樂無償供地建設環中環保教育站,是志工們心目中的人品典範;二兒子林勇成(左二)珍惜和父親共同行善的時光。

把兒子愛回正道

原本自認有了年紀,只想做做環保就好,林橙樂卻決定在七十五歲時培訓慈誠隊員,因為他希望二兒子林勇成和他一起來做慈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最讓父母擔心的林勇成,其實是個孝順的孩子,為了陪伴父親,他同行做環保;參加慈濟志工培訓,他守持戒律,不再從事殺生的工作。二○○七年,他與父親一起受證,後來還參加慈濟委員培訓。「我爸常常在講,他做慈濟撿回一個兒子。」轉迷為悟的林勇成,慶幸能及時行孝,並在付出當中得歡喜。

身體硬朗的林橙樂,常常去花蓮、大林、臺中慈院承擔醫療志工,無論是是遞茶、送資料或是關懷患者等等,都非常上手。近幾年,幾次心律不整送醫急救,期間還經歷兩次車禍,造成頸椎受損,於是他轉換跑道,回到家裏附近做環保,隨時累了就休息,「坐太久會撐不住,講話太久也會愈講愈沒聲音,不敢外出活動太久。」

林橙樂說,過去務農的歷練就像運動,現在還不需要別人照顧,能走能動,就要出來做志工,「我覺得這是我的福報。」

兩年前,林勇成回到精舍短期精進時,聽到志工分享,在花蓮縣壽豐鄉鯉魚山腳下志學大愛農場耕種的事跡,讓他想起以前與父母在田裏勞動,雖然辛苦萬分,卻能感受到豐收的成就感;大愛農場採有機友善耕作,空氣清新,在綠油油的水稻田中,彎腰拔除稗草,再抬頭仰望海岸山脈的青翠,視野遼闊,如同置身在山水畫中。知父莫若子,林勇成相信父親一定喜歡這裏的環境。

從此,林橙樂每次從西部來到農場當農耕志工,一待就是五天,甚至十天半個月。能夠傳承務農技術,他十分歡喜,「年紀一大把,把經驗講出來,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犁田準備插秧的時節,林橙樂在農場住上十來天,每天從大路頭走到田尾巡視稻田水量,來回一個多小時,身體更硬朗。在家時,與三個兒子和媳婦住一起,有七個孫子孝敬阿公,他已經心滿意足,心無罣礙,唯有牽掛大愛農場稻子有沒有長得漂亮、能不能比往年更豐收。一生奉獻在農田的他,感覺責任未了,還要繼續耕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