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念佛陀出生地 藍毗尼♫

慈濟志工去年十二月十九日於賈米亞費朱爾伊斯蘭教學校(Jaamiya Faijul Islam School)發放書包、文具等物資。(攝影/李妙紅)

憫念佛陀出生地藍毗尼的子民,
貧瘠衰微的鄉間多苦多難,缺糧、缺醫與失學,
全球慈濟人報佛恩、秉師志,
把慈悲心願化為真實之路,一步步走回佛國。

憫念佛陀出生地藍毗尼的子民,貧瘠衰微的鄉間多苦多難,缺糧、缺醫與失學,全球慈濟人報佛恩、秉師志,把慈悲心願化為真實之路,一步步走回佛國。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傳播系程雅焄同學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由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志工組成慈濟尼泊爾專案團隊,從二○二二年四月二十八日起至二○二三年農曆春節前夕,歷經七個梯次接力、總共五十九人輪流留守藍毗尼;一百多天以來,他們度過了連東南亞人也受不了的炎夏,咬緊牙根熬過東南亞人承受不起的寒冬。

志工於十一月四日至六日首次舉辦義診,服務三千兩百人次;在村民口耳相傳下,最後一天上午七點半時,就已有四十人在門口候診,其中還有人來自印度邊界。此次義診,也讓本地人初步認識了慈濟。

十二月三日,志工完成第一次冬令發放,贈予每戶照顧戶十項物資;發放當天午間圍爐聚餐,會後還安排車輛送他們回家,人人臉上盡是驚喜。

當地輟學率非常高,志工所拜訪的一所公立學校校長表示,約有三分之二學生無法完成小學教育,中學也只有三分之一可以讀到畢業。在寒冬中,慈濟人穿著保暖的厚衣到校商議助學,卻看到許多孩子制服單薄,甚至打著赤腳或只穿拖鞋來上課;他們的書包非常簡陋,甚至拿米袋權充。志工從訪視中,明顯看得出有些孩子營養不良,儘管校方努力提供午餐,但經費實在不足,連要飽足都成難題。

不忍孩子用紙張盛食物、用樹葉當作湯勺喝牛奶,於是志工決定發放餐具;為了讓學生們有尊嚴地上課,志工致贈毛衣、鞋子,以及書包、字典和文具。

走入鄉村,走進百姓的家,也彷彿走入兩千六百年前佛陀經歷的時空,志工內心不斷追問:為什麼佛陀故鄉的子民依然那麼貧苦落後?為何四姓階級的不平等到現在依然存在?

在藍毗尼慈濟會所附近,兩戶人家露宿在曠野上,其中一位母親抱著剛出世的嬰兒在灶火旁取暖。尼泊爾當地人已經很難找到工作,這些來自印度的非法移民只好過著乞討的生活。(攝影/吳南凱)

既有因緣,及時把握

二○二三年元月二十五日,大年初四,慈濟馬來西亞分會副執行長陳濟連再次率團進入尼泊爾。他回憶,二○一八年九月十日回到臺灣,向上人報告將在藍毗尼援建洗腎中心時,上人當下開示:「不知有生之年,能看到慈濟在尼泊爾發展嗎?」因為有佛陀精神與佛法教義才有慈濟,陳濟連當時就感覺應該要把握因緣回饋佛陀的故鄉。

在尼泊爾新冠肺炎疫情最辛苦的時候,慈濟曾十度空運醫療物資援助,也發放糧食,近七成藍毗尼居民獲得援助;終於在二○二二年四月等到尼泊爾邊境開放,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立即會合進入,幾乎從零開始鋪路。

馬來西亞吉打志工莊慮昶醫師,在政府醫院擔任要職,一年只有年假三十五天,但她卻去了尼泊爾四十九天。吉隆坡志工胡桂雲得知有機會可以來藍毗尼,第一個自我推薦願常駐當地,希望後面接棒的人路會更好走。頻繁往返藍毗尼的馬來西亞檳城志工王慈惟坦言,過程中團隊遇到很多考驗,但是大家單純地心存善念,「在尼泊爾當地,我們沒有家業也沒有事業,只有一件事要做而已,那就是慈濟事。」

慈濟新加坡分會副執行長邱建義、李國香夫婦,去年八月十七日從新加坡機場前往尼泊爾,同行的人包括具有工程師背景的吳南凱,七十歲的退休護理長林金燕。尼泊爾規定外國人最多停留一百五十天,邱建義在一百四十二天時才出境回到新加坡。

「當時我接到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瑞士師兄的電話,問我要不要去尼泊爾付出。我問,要付出到什麼程度?他說,會需要一段時間常駐。我想,那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放下所有,包括家業和事業。」邱建義說,他買了單程機票進去尼泊爾,沒有回新加坡的時間表;不給自己後路,更能專心開道鋪路。

「我把經營三十年的生意,在兩週內收掉。再來告訴我的孩子,你們已經長大了,我沒有多少個十年了,所以他們也支持我的心願。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尊重我家師姊。」

「我跟她提到我想去尼泊爾,講了很多次;全家就靠我一個人吃飯,她會擔心也是無可厚非。後來,執行長知道我的擔憂,花了半小時與她溝通,解答她所有的憂慮;更讓我驚喜的是,她要跟我一起去。她自從結婚後就沒有上班了,照顧家裏和做慈濟,過著穩定的生活,要去藍毗尼常駐,對她來講並不容易。」

李國香陪伴在邱建義身邊,不只讓他沒有後顧之憂,夫妻倆還成為團隊的後盾。陳濟連說,每天一早他們會幫大家張羅餐點,晚間打理整個會所、寮房和齋堂,真的很感恩有他們在。

當地生態原始貧困,志工們每天忙碌關懷計畫,深夜入睡關了燈,也不知道身上爬的是螞蟻還是蚊蟲,同樣身為慈濟志工的李國香沒有怨言,「雖然我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懂,但我很珍惜因緣,成就我家的師兄。」

「因緣」這兩字,對邱建義來說感受很深。「這個任務很觸動我的心,眼前的路會是怎樣,沒有人知道;但我始終相信,報佛恩是一個『因』,『緣』要自己把握。」

圖1:去年十一月上旬於藍毗尼佛教義診中心舉辦的慈濟義診中,由嘟嘟車載來的一位長者已經奄奄一息。(攝影/攸尼斯)

圖2:去年入冬之後,志工前往悉達多小學發放書包、文具與禦寒衣物,貴賓們與小朋友互動。(攝影/李麗心)

從頭說愛,牽起長情

留守當地,吳南凱和邱建義認為最具挑戰的是語言。志工說華語和英文,但當地方言多,即使從首都加德滿都過來的志工會講尼泊爾語,還是無法了解方言,所以招募藍毗尼當地志工很重要。

於是,志工團隊積極聯繫社區組織、學校,深入社區訪視實際情況,也讓居民們了解,慈濟很早就來過尼泊爾─一九九三年水患後,在局勢動盪不安的年代到當地蓋大愛村;二○一五年震驚全球的芮氏規模七點八強震,志工重啟賑災團,多梯次馳援災區;二○一九年,慈濟援建藍毗尼國際佛教協會洗腎中心、義診中心新大樓。

二○二二年八月十八日,在藍毗尼有了慈濟會所後,更進一步菩薩大招生,志工見人就說慈濟,到年底共有四百零六人次本土志工投入。十二月二十四日,更舉辦首場「慈濟新進志工培訓」,共有一百一十二人參與,成員有老師、醫護人員、學生、企業家等。

從二○二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到今年元月二十四日,三梯次的校園發放,共嘉惠二十八校、一萬一千一百位貧困學子,等於幫助了公立學校八成以上學生。第三梯次發放期間,星馬志工們返國過年,十二所學校、五千多人的毛衣發放,完全由本土志工承擔。

學生書包有大、中、小三種尺寸,毛衣及鞋子更要符合每一位孩子的身材,志工貼心地一班班走進去量測尺寸;另外還準備了練習簿、鉛筆、原子筆、尺等文具,並專程到印度採購字典,才能備足所需的物資量。

承擔發放總協調的馬來西亞志工郭糧鳴說,採購團隊帶動商家一起盡心力,幾位學用品供應商們也願意來當志工,像是文具供應商拉梅什不只捐書,並協助多場校園物資發放。而鉛筆袋製作商、書包廠商也站出來付出,提供布邊角料,做成孩子愛不釋手的鉛筆袋。地方善心人士紛紛湧出,有三十五位本土志工會說方言,他們熱情參與打包和發放。大家志同道合,為了孩子,愛在其中。

在彼此都感恩的彎腰鞠躬中,孩子們喜孜孜地捧回書包,這分從未得到的驚喜與歡樂,在感恩、尊重、愛的氛圍裏,溫暖每顆心。發放數天後再回到學校訪視關懷,馬來西亞志工張瑞詩看到孩子們都慎重地換上整齊制服,再沒有厚薄不一的便服和赤腳,人人臉上洋溢著燦爛笑容;更可貴的是,教室外一整排,是他們用心擺放整齊的嶄新黑皮鞋。

悉達多小學(Siddhartha Pri-mary School)校長阿達夫(Altaf Husen Khan)說,以前冬天,學生出席率只有百分之六十,有保暖衣物後,已提升到百分之九十了。十二月二十二日,志工更在悉達多小學舉辦親子冬運會,共有四十五個家庭參與。事前,家長自動自發地將場地中的小石子撿走,把長至腳踝的生硬小草拔除;上午考試結束後,一些學生發現父母還未到校,午餐後便趕緊跑回家邀父母過來。

沒有經過彩排,但學生很有秩序地踏著音樂節拍,整齊地掌旗列隊入場;接著,親子大手牽小手步入會場,參與多項遊戲。校長阿達夫說,父母願意花半天的時間來陪伴孩子,這是不曾發生過的事情,「悉達多小學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學生快樂、老師歡喜、父母開心、學校管理層滿意,因為慈濟來了。」

關於「為何佛陀出生地的子民生活如此辛苦」這個疑問,志工或許還沒有答案,但離境的那一刻,大家都發願還要再來─繼續找回輟學的孩子,回訪慈濟照顧戶和醫療個案,援建大愛屋和破損校舍,陪伴新發意志工承擔慈善、醫療與教育援助。對他們來說,這不只是承師志,更是報佛恩!(資料提供/吳南凱、李麗心、黃玲玲、李怡君、李素月、葉灑瀛、袁淑珍、曾千瑜、吳秀玲、陳秋吟)

二○二二年十二月三日,慈濟於藍毗尼會所首次舉辦冬令發放與圍爐,致贈照顧戶物資。(攝影/攸尼斯)

人間菩提─回饋佛國聚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