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 慈濟始於慈善

5.1《農四月‧初四》

【靜思小語】醫療能解決人間至苦,慈善則讓醫療有依靠。

醫療志業起步有典範

上人於醫療董事會開示,四大志業之中,慈善志業可以呼喚有愛心的人一起關心貧窮苦難人,但是醫療需要有專業人員才能解救人間病苦,而且醫療是人間不可或缺的,因為攸關生命健康,由此可見醫療的重要性。

人間至苦,莫過於身患疾病卻缺醫缺藥。上人表示在五十九年前創立慈濟,是從「五毛錢」起步,呼籲每人每天節省五毛錢作為慈善基金,就此開始濟貧,幫助缺糧的貧苦家庭;因為做慈善,看見貧病相依的苦,故而協助就醫,也開辦義診所,希望窮苦居民的病症可以及時得到治療,不使小病拖成大病。看多了求醫無門、無力就醫之苦,也感受到花東醫療資源的匱乏,深感義診仍然難以解救重症傷病,故而決定興建醫院。

「回憶過去,我也覺得自己很大膽;之所以如此自不量力要蓋醫院,只是因為不忍眾生受苦難的一念心,推著我不得不大膽去做。不過這一路走來,我真的很感恩,一經呼籲,可以得到這麼多人的支持與響應。」上人提到緬甸因三月二十八日的強震受災嚴重,緬甸慈濟人在急難時期發放米糧物資,後續還有許多援助工作,需要全球慈濟人、愛心人士的力量會合而投入。

上人說,慈善志業已經國際化,醫療志業則有八所慈濟醫院、一間慈濟診所,在臺灣北中南東守護生命健康,而且醫療水準不斷提升。感恩董事們的支持、關心與協助,還有各院院長帶領團隊,長年累月用心用愛耕耘;也要感恩早期在醫療志業剛起步時有好典範,多位醫界權威協助花蓮慈濟醫院的籌建,以及醫院啟業後順利運作,他們的信任與護持,讓人永銘於心。

「回想那個時候,實在不知為何杜詩綿教授會對我那麼有信心?不怕慈濟醫院建不起來。當時我去國泰醫院與他見面,向他提起了我想請他當慈濟醫院院長。他睜大眼睛對我說:『師父,難道你不知道嗎?我只剩三個月的生命,就好像身上有一顆炸彈。』他的肝癌已經是末期,可是他很勇敢,還在看門診。我聽到他這麼說,就回答他:『我的炸彈比你更大顆。』因為那時我常有心絞痛的症狀,藥物隨時帶在身上。」

「我跟他說,我們有一天就做一天;當時慈濟有六千多位會員,我說這些會員會共同為杜院長祝福。他說,只要我不怕,他就不怕,所以就這樣承擔起重任。」上人說,能夠會合各方因緣,度過重重難關而成就志業,追根究柢是一個「信」字,「信為道源功德母」,可以「長養一切諸善根」;只要有自信,就不怕各種境界考驗,認定是好事,把握因緣、把握機會,做就對了!

慈濟醫療的人文氣質

上人與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郭漢崇副執行長等人談「粽串」的精神,莫忘「為佛教,為眾生」的精神。慈濟廣納一切,不分宗教,但是慈濟精神不能缺失,精神的總源頭必須提起。

上人說,四大志業之中,醫療志業攸關人的生命,對於生命的研究無止境,對於生命的守護也是無窮盡,不僅永遠要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也要守護人文。慈濟醫療要有人文,人文氣質從團隊的形象展現,讓人看了就能起歡喜心而由衷敬重醫療同仁。不只是醫師、護理師要有整齊的服裝儀容,包括院內的清潔人員,透過不斷與他們互動,讓他們感覺受到尊重,也願意配合醫院整體形象,例如工作時不大聲交談,保持自身氣質。

上人指出,要達到這樣的品質,「粽串」的總繩頭必須很有力,中心精神要很充足,否則每一條粽繩會沒有力量把粽子箍緊,無法將粽葉綁得有型,粽餡也會鬆散而綁不緊。所以很期待四大志業要合一,法脈要貫通。不要求非信仰佛教不可,只要求大家有共同的志願,不只顧好醫療志業,還要顧及慈善。

「若沒有慈善,則醫療無靠;慈濟從慈善做起,慈濟人也認為慈濟醫院是『我們自己的醫院』,有一種很親切、很溫暖的感受,所以慈濟醫療要做出能讓人感覺到法脈的溫暖之情,發揮宗教的愛去疼惜病人。雖然在人們看來,不同宗教總會有所區別,但我們有辦法帶動出人與人之間的感恩、尊重、愛─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認同這分無私大愛,彼此感恩,這樣就成功了。」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