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伴學 說華語也說心語

二○二三年,滿納海學校有九位中文班學生通過華語文檢定,學生們手拿證書與臺師大胡翠君老師(前左五)歡喜合影。(攝影/Mohammed Nimr AlJamal)

公益組織、學界與在地三股力量協力,
才能成就敘利亞難民華語文伴學計畫。
敘利亞小學伴和臺灣大學伴透過學習了解彼此、共同成長,
遠遠超越語言教育所能帶來的作用。

公益組織、學界與在地三股力量協力,才能成就敘利亞難民華語文伴學計畫。敘利亞小學伴和臺灣大學伴透過學習了解彼此、共同成長,遠遠超越語言教育所能帶來的作用。

二○二三年啟動「滿納海的承諾—敘利亞難民華語文伴學計畫」,兩年來共有兩百八十多位滿納海學生、六十位臺灣青年參加。過去我參與多項偏鄉教育計畫,包括訓練大學生或在地師資,這次所招募的青年志工,先接受華語文專業教學的培訓;接著每週一次與敘利亞學生遠距教學,從基礎的漢語拼音、詞彙,搭配句型應用學習。

二○二四年,滿納海有一百零三位學生通過華語文能力測驗準備級,這個程度足以應對衣食住行的基本溝通;未來若能達到CEFR A2,就相當於臺灣國中畢業生的水準。

許多敘利亞孩子想學中文,是因為感受到臺灣對他們的好,他們很希望能夠用中文跟臺灣人溝通,表述感謝。這兩年間,我和青年志工們兩度去土耳其和滿納海學校師生互動,親眼見證難民家庭的生活、苦難的角落。

一次家訪時,看到屋裏家徒四壁;女孩的爸爸把她的頭巾掀起來,我才發現她臉頰有傷疤,雙眼失明。她跟哥哥坐校車上學時被轟炸,哥哥當場死亡,她再也看不見。雖然歷經生命的苦,可是她非常樂觀,跟我說她正在學點字,將來想要當律師。

在她身上,我看見無常,以及在無常中要怎麼樣培養堅強,堅韌地面對生命。她的父親並沒有辦法找到穩定的工作,只能打零工,雖然生活不寬裕,他們仍拿出最好的東西來招待我們。那分誠摯與人分享的心,讓我很難忘。當我們在所謂給予的時候,對方回饋給我們的能量,才是最珍貴的;與其說是「給」,其實我們才是接「受」的人。

先前我主持過多項線上課程與師資培訓,與慈濟合作的這項計畫,最特別是不僅跨國界,且超越語言、宗教、國籍、文化。線上伴學本身就很不容易,青年志工的耐性其實會被磨損,學生也一樣;還有硬體方面,比如網路不穩、弱勢學生沒有手機或電腦。但我看到這群敘利亞孩子喜愛學習,以及胡大哥、如意姊等志工的努力;公益組織、學界與在地實踐三股力量協力,這三角如果去掉其中一角,這件事情很難成就;如果不是大家有心去護持,沒辦法有很好的成果。

「滿納海的承諾」產生很多效益。遠遠超越語言教育所能帶來的作用,他們透過學習,了解彼此,然後共同成長。教育是一種機會和可能,就像是播種,一顆種子種下,無法預料以後會長成的樣子;但如果不播種,那就一點機會都沒有了!至於孩子們可以達到什麼程度?可以走到哪裏?我們不知道,但會用很正向的方式去引導他們,相信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感恩人文真善美志工張春雪提供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