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歲月 幫助比我更苦的人

(攝影/Sunny Kumar)

五百支竹筒撲滿手工打造,
送進歲末祝福現場「竹筒回娘家」專區,
民眾響應「小錢行大善」,
創造屬於菩提迦耶的「竹筒歲月」。

五百支竹筒撲滿手工打造,送進歲末祝福現場「竹筒回娘家」專區,民眾響應「小錢行大善」,創造屬於菩提迦耶的「竹筒歲月」。

歲末祝福一個月前,志工來到牧羊女村,遠遠地就看到甘滿季(Gaina Manjhi,上圖右)正在鋸竹子。他是慈濟照顧戶,也是志工,主動承擔製作竹筒撲滿的重任,準備發給參加歲末祝福的民眾。採購竹子,鋸成一節節,動作簡單卻費工;為了增加產能,來自馬來西亞的李仁粦,教導本土志工桑杰(Sanjay Singh)和蘇雷德拉(Surendra Paswan)使用電鋸趕工。

鋸好竹筒,還要清洗乾淨、曬乾。甘滿季的朋友德夫納拉揚(Devnarayan Paswan)就在慈濟會所旁默默刷洗竹筒;他受助於慈濟,了解「竹筒歲月」的意涵,也想盡心力。

縫紉初階班與電腦班學員,協助在筒身貼上「竹筒歲月」、慈濟標誌貼紙,覆上綠布當蓋子、再畫上一道開口,大功告成,前後共製作了五百餘支。馬來西亞志工姚雅美向學員們說明慈濟早年「竹筒歲月」的歷史。「因為大家都窮,要怎樣去幫助那些更窮的人呢?上人想到小錢行大善,請支持他的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買菜省下五毛錢投入竹筒;少五毛買菜錢,對生活沒有影響,但這筆錢積少成多,每個月都可以助人。」

縫紉班學員拉麗塔(Lalita Devi),丈夫過世,獨立撫養三個小孩;她說:「因為慈濟幫助我們,我也想幫助其他人;不用很多錢,每天小錢投進去,也可以助人。」

志工拿著竹筒上街,邀約富有愛心店參加歲末祝福;從乞討到手心向下的甘滿季,也帶著竹筒撲滿來到歲末祝福會場,投入零錢時,他笑著說:「能夠助人,我感覺內心非常富有!」

(攝影/楊桂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