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四年十二月,長照班學員共同完成手作永生花。(攝影/林德文)
活到這一把年紀,不只每週兩天要「上學」,還能南征北討參加競賽,捐出獎金助人,新竹靜思堂長照班學員不斷創造新的記憶,開心得捨不得下課!
每週一和週五早上,新竹靜思堂總是特別熱鬧,一群穿著靛藍色上衣的爺爺、奶奶們陸續抵達,長照班九點開始,但有些長輩不到八點就到了。他們主動協助布置場地,將椅子排成兩個圓圈,或坐著聊天、或站著伸展肢體。長照班班歌〈幸福是啥物〉,迴盪在作為上課場地的感恩堂,氣氛活絡,彷若同樂會即將開始。
七十二歲的馮秀美,三年前來到慈濟長照班,就被「黏」住了,她認為與坊間的樂齡課程很不一樣,「這裏有制度,課程又規畫得很好,讓我可以學習、運動和成長。」秉持著「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的概念,她找了三位朋友一起參加,而這三位朋友又再找了三位朋友加入。
將邁入八十六歲的蔡慶堂是資深慈濟志工,曾是實業家的他積極參與慈濟志業,晚年卻因身心病苦及退化而足不出戶,子女們想方設法帶他出門走走。一次途經靜思堂,入內休息,遇到長照班上課,蔡慶堂留下來體驗課程後,竟然不肯回家。女兒蔡淑惠回憶:「我跟爸爸說,一定會再帶他回來上課;從那天起,爸爸每天起床就問:『今天要去慈濟嗎?』迄今一年多來,沒有一次缺課。」
看見父親願意出門,認真地不放棄自己,退化的身體機能與口語表達跟著變好,蔡淑惠帶著滿滿的感動哽咽地說:「爸爸能在慈濟被大家呵護照顧,全家人的心情輕鬆好多。這個日間的家好溫馨,好感恩!」
圓一個求學夢
在慈濟長照推展中心的指導下,新竹靜思堂C級長照站二○一九年十二月六日成立,王秀如擔任長照班志工至今,陪伴七十多位長者上課。
王秀如二○○七年受證慈濟委員,「慈濟大家庭的長輩們都很疼惜我,每當我輪值香積勤務,他們一大早五點多就到廚房幫忙。他們感恩有做事的機會,我更感動他們的身行典範,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做香積志工時,聽見有些長者說自己是『青盲牛』(閩南語:不識字),很羨慕有讀書、能識字的人。我聽了很不捨,於是二○一八年三月開始,每週一上午邀請十餘位法親長者參加讀書會,讓他們體驗念書的感覺。」這一分彼此疼惜的心,種下二○一九年長照班成立的因緣。
「最初推動長照班並不順暢,也遇到一些挫折。長者們都很有個性,只要是不喜歡的,就表明不願互動,學員彼此之間也比較疏遠。還有一個原因是有些長者聽不懂國語,講師也不會講閩南語。」這班學員年齡從六十五歲至九十三歲,有些不識字,王秀如邀請長者們收看以閩南語歌仔戲演繹的〈高僧傳〉,成功吸引了他們的興趣,陸續邀約同伴一起來參加。
上課前,大家先禮佛,收看一段證嚴上人開示影片,接著再進行動靜態課程;內容相當多元,又有志工在旁輔助與鼓勵,長者們從木訥生疏到熱切期待;甚至行動不便的長者,也風雨無阻地前來上課。
二○二四年七月,長照班這一期最後一堂課,由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醫療團隊來帶動,他們為每一位長者準備一頂學士帽,圓一個「學士畢業夢」,飽受時間刻痕的每張臉龐,洋溢著歡喜驕傲的神情;長者們沒想到老來還能結交一群同學,重溫求學時光,黃錫桂感動地說:「感恩有緣加入靜思堂長照站,深感榮幸及幸福!」
長照班動態課程中,帶動長者鍛鍊肢體平衡與肌耐力。(攝影/王秀如)
積極外出參賽
王秀如體貼長者們年紀大,容易低血糖,她自掏腰包準備小點心,課間休息時請長者補充能量;若有長者缺席,她一定主動打電話問安,若是對方微恙,她一定親自跑一趟探望。長者們感受到王秀如的用心,漸漸地把她視為自己人。王秀如說:「最開心的是,以前長者對我說『你們師父說……』,現在則是『我們師父說……』!」
長輩們不只上課,也樂於參加慈濟活動,佛誕日浴佛、農曆七月吉祥月祈福、歲末祝福等,更響應行善,援助烏克蘭難民、土耳其震災受災戶、回饋佛陀故鄉貧苦人,魚貫地將手裏捏著的紙鈔投入竹筒,不忘再雙手合十,為遠方的人們祈福。
王秀如還帶班參加新竹市府專為銀髮族舉辦的各項比賽,二○二二年在新竹市衛生局舉辦的「花漾爺奶動動SHOW」競賽中榮獲第二名,晉級至全臺賽獲得第三名佳績,學員將兩萬五千元獎金全數捐助烏克蘭難民。他們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可以在舞臺上表演並且獲獎,還有能力付出愛心,大家都有滿滿的成就感!
七十七歲的童林金英說,在家裏只有夫妻對看,來長照班卻有很多兄弟姊妹,相互照顧,「假如我沒來,他們就會打電話關心我;我們出去比賽,純粹是參加,也不一定要名次,但每個人都很開心,因為有榮譽感。」
「我眼中的秀如,是只要看到有什麼好吃的,我們每個人都有;還有次四個人生病,她等到長照班結束,顧不上中午用餐, 開車一家家去關懷。她很盡責,也把我們箍在一起;在這邊太好了!捨不得下課。」童林金英說完,九十四歲的先生童裕良豎起大拇指,補充分享:「志工的愛心,進到我們的心裏去。我喜歡來這裏!」
長照班志工鍾沛妤從旁觀察,王秀如爭取讓長輩外出的機會,積極去接洽,無論是比賽或旅行,彌補過去不曾有過的經驗,也讓他們回味再三;「大部分的學員,都是從開班參加到現在,夥伴情感很深重,他們都會幫秀如分擔,這也是支持秀如走下去的動力。」
從互動疏離到建立深厚的情感,每當慈濟發起海內外賑災,長者們響應投竹筒行善。(攝影/王秀如)
照顧者喘口氣
八十六歲的陳碧霞,在二○二一年中重度失智前,生活填滿了慈濟,舉凡綁素粽義賣、去慈院工地當小工、為了賑災上街頭募款、投入社區環保及香積,付出二十年。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陳碧霞的記憶力退化,再也無法投入志工,封閉在家的日子只願意到靜思堂。
女兒溫玟玲要哄母親出門就醫,還得告訴她:「師父說,要看完醫師,才能去靜思堂喔!」看到母親對慈濟念念不忘,溫玟玲在居服員建議下,帶著母親參加長照班。
「一開始我很擔心,媽媽會不斷問問題、坐不住;但自從參加長照班後,她心情、胃口都變好了,甚至多次在半夜就換好制服,要到靜思堂上課。」照顧母親的過程中難免挫折,偶爾也會起衝突,慈濟的長照服務,讓她稍減肩頭壓力,「媽媽上課的這半天,我可以暫時放鬆,很感恩每位耐心陪著媽媽的志工,給媽媽無限的包容。」
近六年的帶動,王秀如以〈綠葉成蔭〉一段歌詞來詮釋心情:「讓無私的愛綠葉成蔭,給疑惑的人一個園地談心。」王秀如說,自己成長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進入慈濟以後,跟長者們特別投緣,「陪伴長者的不二法門,就是把他們當家人、朋友,並且用心發現、細心觀察、貼心關懷、真心傾聽、熱心付出,用生命陪伴生命。」
九十八歲的母親時常叮嚀與鼓勵王秀如:「要尊重長者,把長者當自己人。」人生百味,每位長者都有各自的故事,王秀如最希望他們感受到的都是幸福滋味。「雖然投入長照工作很辛苦,帶長者出門的壓力很大,怕照顧不周;但只要有心、認真去做,都會圓滿。」
感恩堂裏,長者們正專心地繪畫,柔和的燈光灑落在三尊佛像上,佛眼低垂,彷彿看顧著這群銀髮長者,帶來安心的力量。
小檔案—C級長照服務站
服務對象
包括健康、亞健康等中高齡長者,無須經過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評估,直接至長照站使用服務
服務內容
提供社會參與、健康促進、共餐、預防及延緩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