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農十一月‧初六》
【靜思小語】甘願才會歡喜,所發的願才有力量。
發心立願,理所當然
上人與王端正師兄、林靜憪師姊等人談話,提及每想到佛陀給予慧命的恩德,但是佛陀故鄉的人們卻是世世代代都如此貧苦,實在很不忍心,故而期盼翻轉他們的生活。尼泊爾二○一五年強震,慈濟人前往賑災義診,與當地志工尼爾醫師等人結下善緣,來臺皈依;加上馬來西亞慈濟人聽到師父的心願,發心前往尼泊爾付出,種種因緣成就如今慈濟在藍毘尼的各項志業行動。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從鹿野苑對五比丘說法開始,走走停停,從四諦、十二因緣,讓人知道生命的起源,觀機逗教;講六波羅蜜,從小乘、中乘到大乘;直到佛陀年紀大了,不得不開權顯實講《法華經》,八十歲就入滅了。而今慈濟人身體力行菩薩道,讓大乘佛法入人群,在聯合國的國際會議場合中,大家對慈濟也很肯定,我認為此時因緣成熟了,我們真的要落實佛法,讓佛法在各地扎根。」
「我很期待『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法脈既立、宗門已開,應該把握因緣趕快推展。星馬這一群在家居士,有的已經把家業和事業全然放下,全心要幫師父做事,他們不論心智、時間與能力都很充分,所以感覺我們可以借力使力,回饋佛陀的故鄉,讓正法回歸佛法的起源地。」
「這是一件大事,現在有因緣,但我們的願力是不是足夠?要有足夠的願力,就要發大心,要有那一種沒有私我的大我精神。就像種樹苗,要種大樹就要留大根,我們要有『大乘』志,否則因緣還是不具足,儘管有緣,但是合心不夠,願力脆弱就沒辦法。」
上人說,慈濟人認為行善付出是理所當然,而且很感恩有付出的機會;人人發大心,並且身體力行,就是「行願」,所以應該要有「發心立願,理所當然」的心態。要用心將這分菩薩心、菩薩行,帶回佛陀故鄉扎根,此舉亦是回報佛恩。
「師公教我『為佛教,為眾生』,我就承擔起來,也因此才會一直說,佛教到底要為人間做什麼事情?該做的我們就要趕快做,國際間哪裏有災,我們就到哪裏去付出。我們既然有承擔,也將近一甲子了,這棵樹的樹根很穩定了,除了根要扎得深、拓得廣,枝葉也要很茂盛,才能庇蔭人間,要有這分責任感。」
理就是禮,禮就是理
慈善志業執行長辦公室全球合作暨青年發展室、美國裘曜陽師兄報告聯合國第二十九屆氣候變遷大會等事務。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師姊,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英國志工視訊連線與會。青年志工向上人發願挑起天下米籮。上人叮嚀大家,「挑起天下米籮」這句話,不只是口頭發願,要放在心裏,且以行動表達出來。
「時間無形、無實體,過去就沒有了,若沒有實際去做,所發的就是空願,隨著時間流逝,就跟著環境迷失了,淡忘了初念,只增加了煩惱、無明,這就是世間亂象的起源,因為心無『法』。」
「你們要挑天下米籮,有很多方式,而怎麼樣的方式,能讓自己更有力量?就是甘願、歡喜。否則儘管發願了,卻不歡喜,做了以後感到很累,就會懈怠,如此實在很可惜。修行要看準方向、篤定方向而身體力行,分毫無差錯。你們若是天天聽我說話,就會覺得我的話大同小異,因為從開頭就確定了方向,一路走來沒有偏差,所說的是真實話、真實理。」
上人指出「理就是禮」、「禮就是理」,在道場就要有威儀,守修行道場的生活規則。威儀展現在待人接物、言談舉止,都要有禮、守禮,也就是遵循道理;學會了這個道理,修行的路維持正向,形象自然就有道氣。
「有時我在書房裏,聽到外面有熱鬧交談與聲響,是笑聲而非爭執,我就安心了;畢竟大家是在談笑,不是吵架。與人互動不能太嚴肅,但是一直談笑也是空過時間,我們要實實在在做事,用柔和善順的態度,把這條道開得順、走得直。人間就是修行道場,不一定在精舍,你們回來就要學會如何做人。」
「既然自稱慈濟人,就要像慈濟人,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如此走入人群,方向都能維持正直不偏,否則差之毫釐、失於千里。」上人說,誠正信實的原則一定要把握與堅持,否則在國際間要救助苦難,會無道、無路可行;慈濟的道路要靠大家持續開拓與鋪展,這條路很長遠,不是階段性的,需要大家下定決心,將人道精神提升在國際。
上人表示,世界局勢令人擔憂,但是擔憂沒有用,要積極,先把慈濟人的形象建立起來;慈濟人的形象就是普愛眾生、疼惜大地,愛人、惜物。「不同國家的慈濟人陸續回來了,都是為了慈濟而來報告當地的慈濟事,討論將來要如何做,彼此達成共識,這是每一年全球慈濟人聚會共修的目的。所以每一次看到大家回來,我很開心、很歡喜!」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