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31《農十一月‧三十至農十二月‧初一》
【靜思小語】信仰要虔誠,待人要真誠;對於不同宗教,要尊重與愛。
重新呼籲「竹筒歲月」
十二月三十日,上人對南非朱恆民師兄、袁亞棋師姊說:「全球人口愈來愈多,將來的天下,苦難人會愈多。尤其現在人類的種族隔閡感愈來愈分明,且氣候變遷,四大不調的災難愈來愈嚴重,很多的現象都顯示人間不斷分裂,這是惡的循環在作用,分裂會很快速,以你們的年齡,將來會遇到的狀況很多。所以我常說你們這一代應該要提起為天下挑米籮的精神,這是一個形容,也是真實法,未來有糧食危機,缺糧飢餓的人會更多。」
朱師兄提到,非洲的年輕人很迷茫,很需要有人帶動。上人說,對於當地志工與慈濟會員,要講道理給他們聽,像師父所說的未來人間,在惡性循環之下,天災人禍會愈嚴重,糧食問題很快就會浮現。所以要重新呼籲「五毛錢」竹筒歲月的精神,帶動人間互助的精神與行動;響應的人愈多,力量就愈大。
上人舉緬甸農村的「米撲滿」為例,起初是慈濟人在水災之後,前往幫助困苦的農民,給予穀種和米糧,他們用慈濟所發的穀種耕種而豐收,有農民聽了慈濟人的分享後,自發存「米撲滿」,在一家人每天所要吃的米糧中抓一把起來,存放在罐子裏,累積到下一次慈濟人來的時候捐出,從此就有第一批本土慈濟志工產生。
而後緬甸又遭遇水災,當時慈濟若發穀種,已經趕不上新一期的稻米耕作,因此發放綠豆種子,幫助農民度過青黃不接的時期,這群本土慈濟志工也到受災村落推動「米撲滿」,在貧苦農村帶動起善的循環。
上人說,當時給農村的綠豆種子高達六十八萬公斤,預估總產量逾四千萬公斤,給予貧苦農民安定生活的基礎,可惜的是緬甸不只常遭天災,社會局勢亦動盪不安,人道援助行動也因而受阻。「這就是眾生的業力,即使我們很想要去幫助,但是當他們的業力現前時,善的力量就無法抵達。所以常說要淨化人心,讓社會祥和,天下才能真正平安;窮不是苦,人心不合起動亂,才是真苦。你們在非洲,也要帶動民眾虔誠向善。」
德行是磨練出來的
約下午四點半至五點初,連線高雄靜思堂簡短聆聽高屏溫馨座談。
上人叮嚀即將返美的楊凱丞師兄:「年輕人有理想是很好,但要實現理想,也要看因緣,否則孤掌難鳴;這一顆『因』的種子不成熟,緣就很難延伸。所以要先把這一顆種子培養好,種子要很成熟,播入土中才能發芽,但前提是要得到一片真正適合種子生長的土地;有了土地,還要看天氣,在調順的天候中成長,地、水、火、風都要很適當。」
「佛陀要成佛之前,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這是很長的時間,所以修行不簡單。你現在的成就在於學問,有學問還要累積德行,德行是人與人之間磨練出來的,學問是老師的栽培,以及自己的努力。你的天資很好,所以得來學問的成就,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把學業完成,得到博士學位以後,還要讓學問、學業更成熟。得到博士學位不等於學問成熟,我得到三、四件的博士袍,那都是人家送來的,我不會將這些博士學位當成我的成就,而是當成肯定我的一分禮物。」
上人說,德行是人格、品格被肯定而得,凱丞師兄在學術上,年紀輕輕就有這樣的成就,是很難得、很有本領,但是要走的路還很長。「學業有成就,還要做好人,這是最根本的,讓人覺得這位是好青年、好孩子,而且很可靠,無論你到哪裏,都會受肯定。」
我的覺悟之道是愛
十二月三十一日,上人與土耳其胡光中、余自成師兄以及周如意師姊談宗教。「其實無可疑惑,我一直都強調真與誠,其他道理怎麼說都不要緊;各宗教都有各自宣揚的道理,但都強調真誠,信仰要虔誠。即使各人有各人的信仰,可是人與人之間要真誠互動,哪怕一個家庭之中,有的成員信基督、有的信天主、有的信佛教,還是同一個家庭,父親還是父親,母親還是母親,這都無可改變。其實,不論基督或是佛陀,都是同樣教導愛,『愛』是白話,再深一點就是真誠,更深一點叫做信仰,雖然語言表達不同,精神都是真誠。」
「所以無可疑惑,我這一輩子沒有疑惑過什麼,對於所有的正信宗教,我都是因為相信而尊重;不論哪一個宗教,我相信一定有其道理,所以我尊重。我自己選擇的信仰是佛法,我說話當然是以佛法觀點而說;我也說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有他們的道理,我不會去排斥。」
「我一直都沒有預設慈濟是特別為佛教而存在,雖然是依照導師叮嚀,『為佛教,為眾生』,我把佛教當作覺悟的宗教,覺悟之教,是教導眾生不迷茫,人不能迷,要覺悟。覺悟之道是任何宗教都應該有的,我認為任何一個宗教要為人們指引迷津,就要指引一條覺悟的道路;阿拉、基督、耶穌,都有他們的覺悟之道,才會那樣的堅持、堅定。我也有我覺悟之道,但是我的覺悟之道是愛,普愛眾生,不只有人類,而是愛護一切生靈,所以,所做的事不為其他,只要苦難眾生能解脫、得到安樂,都是我應該做的。」
「任何一個宗教,創教者一定有他覺悟的道理,道理通達,才會有人認同與跟隨;假如道理不通,不會有人跟。所以一句話說『條條道路通長安』,條條道路都是到達覺悟的道路,不應該分別。只要不迷信,不要一直強調『這是佛陀說的,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唯有錯事、惡事不可做,例如不殺生。我們應該要尊重覺悟之道,尊重與愛,就是慈濟人對待不同宗教信仰者的態度。」
讓苦難人有所依靠
上人對兩位副總及林執行長、王執行長、趙院長等人談到自己對於未來的擔心,請大家守護好精神力量,不要讓已經在進行中的援助行動後繼無力;慈濟在多少個國家做人道援助,有的地方很依賴慈濟,也確實很需要幫助,希望無論如何都能讓這些苦難民眾持續接受到幫助。
上人說,承擔志業的人才,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強,其實學識、知識很高的人不少,但是很善良、純粹的智慧不夠。在人間做事,該忍要忍、該走要走、該表現就表現;無論遭遇什麼境界,都要堪忍,不只是忍下去,還要堪得起。自己這一輩子走過來,很多事情都要用堪忍的意志力,才有辦法保持這分實力。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