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歸來 「譯」見大愛

在臺南慈中,滿納海師長與姚智化校長(右)面對面交流,林楠松(圖中立者)口譯,讓雙方溝通無礙。

旅居阿拉伯國家四十年,同樣經歷戰火,
身為穆斯林的林楠松以阿語為華人與阿拉伯世界搭起橋梁;
信仰無絲毫改變,眼界卻比以前更寬更廣。

旅居阿拉伯國家四十年,同樣經歷戰火,身為穆斯林的林楠松以阿語為華人與阿拉伯世界搭起橋梁;信仰無絲毫改變,眼界卻比以前更寬更廣。

因為你們幫助了我,讓我有機會去幫助更多的人,給他們帶來快樂,讓他們生活過得更好。感謝上人,感謝慈濟。」二○二四年歲末在臺灣,與證嚴上人溫馨座談的會場上,滿納海學校學務處主任紀雅德(Omer Yilmaz)分享了自己逃難的經歷,以及到校任職、當志工的心路歷程。阿拉伯語訴說的真實感受,經由翻譯志工林楠松轉為中文忠實傳達。

身為虔誠穆斯林,現年六十五歲的林楠松,旅居利比亞四十年,看盡中東風雲變幻,但對於與敘利亞志工互動的心得,依舊感慨萬千。

「你可以發現所有到土耳其的難民,要完完全全平安逃出來的機率並不高,家人要不被槍殺、要不被炸彈炸死,然後來到土耳其找不到工作。他們說,我們的故事其實都很相似,要不是有慈濟,就不會翻轉人生。」

林楠松早年留學利比亞,畢業後先到臺灣駐利比亞辦事處工作,認識了同樣來自臺灣的留學生胡光中,兩人是同一所大學的學長學弟,幾年後雖各奔東西,仍保持聯繫。

「二○一一年二月十七日利比亞革命爆發。剛好是我們離開臺灣回到利比亞的當天。」那年與妻兒返臺探親結束就遇到動亂,後來雖平安離開,但撤離路線槍砲聲不絕於耳,稍有差池很可能就上不了飛機。「如果說利比亞的動亂是二十分,那敘利亞可能到八十分,那種戰火打下去是不留情的!」

二○一四年返臺長住後,林楠松經常獲邀在臺灣與阿拉伯國家的交流活動中擔任翻譯。他也成為學弟胡光中的重要支持者,除了協助土耳其慈濟,轉譯中文、阿拉伯文,也在信仰方面給予鼓勵。胡光中就表示,對於自己投入慈濟,許多同為穆斯林的親友不了解,甚至誤以為自己「出教」了。「但是林大哥常常鼓勵我,說不要擔心別人的說法,我們所做的事情真主知道即可!」

近兩年,家住臺中的他擔當敘利亞慈濟志工與上人、慈濟人的翻譯橋梁。二○二四年歲末,全程跟隨敘利亞志工團隊圓滿海外慈濟人受證、臺南慈中交流、拜會臺北清真寺等重要活動。由於營隊中能夠執行中、阿文雙向翻譯的人屈指可數,林楠松幾乎整天都要動腦、動口,精神體力消耗極大,但他樂此不疲。

林楠松以上人回饋佛陀故鄉的心願為例,認為伊斯蘭教親們也可以關懷當地,因為尼泊爾、印度等佛教聖地,也有許多穆斯林家庭需要幫助。而慈濟不分族群宗教的大愛精神,正是兵連禍結的中東所急需的。

「人的內心假設抱著仇恨,科技就是助長殺戮的工具。慈濟的大愛,在整個世界的穩定上有重要作用;人心能夠穩定,就會有安定感。不管外在如何紛亂,至少你內心安定,這更重要。」

在翻譯過程中體會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愛,林楠松很確定自己對真主的信仰沒有一絲一毫改變,眼界卻比以前更寬更廣。「我希望扮演一個介紹人,希望能夠在慈濟發展了那麼多年之後,做個小小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