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28《農十一月‧二十七至二十八》
【靜思小語】道與寸合起來就是「導」,守住道德、守好分寸,在茫茫大海中為自己導航。
不分貧富,關照長輩起居
十二月二十七日晨間談話時,上人交代顏博文執行長及張濟舵副執行長等人,不分貧富或獨居、雙老,須關懷年邁長者居住環境之扶手需求,比如浴室、廁所、臥室等。
臺灣社會人口愈趨高齡化,為了讓年長者生活更安全,慈濟早有「安美專案」,經社區提報,至案家實地丈量,裝置安全扶手、無障礙坡道、止滑措施、照明改善、蹲式馬桶改成坐式馬桶、浴缸拆除等。
上人提到,有必要進行普查及協助安裝扶手,讓長者們的生活起居更安全。「老人起居,扶手很重要,尤其是浴室很需要安裝扶手預防跌倒。不分貧富,不只是為獨居長者而做,應該普遍去做,只要到達這樣的年齡,不論家中有沒有子孫同住,都應該為他們做,尤其老人在浴室跌倒的頻率應該很高,一不注意,手沒有扶到牆面,就會跌倒或是撞到。」
求真求實,做多少寫多少
上人與王端正副總、林靜憪師姊談話時,提及佛法原本是口耳相傳,直到幾百年後才有文字紀錄,再經過不同年代的法師大德傳法、翻譯,佛經內容已有後世傳法者的分析整理,所以要求得貼近佛陀原話,實在很困難。就像《靜思語》也是經過編輯,教聯會老師們取其中的幾句話,就可以發展出很豐富的教案。所以自己比較期待大家掌握佛陀的精神,力行佛陀所指引的道路。
「在我自己看來,大家聽了師父講經以後最為受用的是《藥師經》、《地藏經》,早期我講經也比較完整。《地藏經》講到天堂、地獄,我把天堂、地獄『人間化』,教大家用心觀察,其實天堂、地獄的境界都可以在人間看得到、體會得到。慈濟已經做到對人間有影響力,所說的這些內容,真的很適應人間的方向,期待將這些內容整理成書籍出版,這是『文字般若』,很重要,所以是必然要做、一定要做的。」
上人說,慈濟歷史從「竹筒歲月」起步,從每人每天存五毛錢開始做慈善救濟,到現在能在國際間救苦救難,所凝聚與發揮的力量甚為龐大,可以看見慈濟在這幾十年來的成長與影響力,慈濟人要自我重視。過去教大家要謙虛,縮小自己,這是在與人互動時的修養;現在為了留歷史,要將這幾十年所做的呈現出來,當然內容要真實、實在─真的做多少就寫多少。從整理好的慈濟史料中,可以分析慈濟如何從克難的環境中起步,從花蓮開展出通達國際的菩薩大道。
整個下午,靜養中的上人觀看印公導師的大愛臺紀錄影片。
經藏演繹,引導人間之道
十二月二十八日上午十點後,上人在會客室全程觀看在高雄靜思堂舉行的歲末祝福屏東場次至點燈祈禱結束,欣慰大家精進如常。
原應靜養的上人,不欲多所休息,依然於午後時分來到會客室,與呂慈悅師姊等人談及經藏演繹。上人表示,這不只是練習排隊形的人文表達而已,是要真正傳達佛法道理。
「一隻螢火蟲的光芒很微弱,一整群就能讓人看見一整片閃亮的光。我秉持『為佛教,為眾生』這一念走過來,穩穩地把四大志業做得很扎實,最重要的就是慈濟人都很真、很誠,讓志業的根很牢固,菩提樹很茂盛。」
「我一直希望大家真正認識佛法,『有相無相無不相』,將這個觀念打開,一切歸空,然而真空妙有,本質是空,但是道理恆在,看不到但是很微妙地存在,也可以說『無有不成空,無空不成有』,想要用方法把這分精神表達出來。」
上人舉例從建築的相傳達佛法,讓人從形象中探討真空妙有的佛法道理。「相」要美、要生動,所以靜思堂的屋簷有飛天的造像,而且靜思堂的銅瓦會因為日漸氧化而變成綠色,展現歷史感。
上人肯定《無量義法髓頌》做得很好,還可以做得更精緻,而且從慈濟人、慈濟家庭再向社會推廣。也能改變喪事禮儀吵鬧的習俗,讓它更莊嚴平和,而且有內容,等於是弘法。「其實誦經應該就要弘法,『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讓人知道應該如何走人生的路,從小路歸向大道,從大道回歸原點,也就是『經』。現在的世間很複雜,我們要將雜亂的人心引導回歸真正的人間之道,從人間道回歸菩薩道,從菩薩道歸向佛道。」
「人生來時是如何而來,我們不清楚,但是生在人間,路要怎麼走;將來要去,要如何去,我們必須清楚。所以我常說,生不必學,死才要學。但是,要學死,就要看人如何生活,要怎樣走這條人間的道路。」上人說,出生無法自我掌控,知曉事理之後要讓自己的人生走正道,往生時則要有莊嚴道,所以曲調要莊嚴有道氣,讓人生有美的結束,也讓還在世的人有所感悟,知道要走正確的人生道路。上人並表示,要達到真善美的人生,就要德學兼備,德要樹立起來;若論德與學孰輕孰重,還是德比較重要。
慈航普渡,確定航向航線
上人對海外慈濟人說,歲月不留人,但是人間的志業是千秋萬世;自己這輩子可說真正是「為佛教,為眾生」,實行佛法的正道法。慈濟現在也在聯合國有了一席之地,無論在哪個國家地區,既用佛教慈濟的名稱,一定要行正道法,不能偏向,否則偏差、錯誤的業是無法承擔的。所以大家真的要很虔誠,與慈濟的精神會合,才能用「慈濟」之名,經過千秋百世,都在佛法的大道中,分寸都不能偏,否則稍有偏差就會入魔道,所以要很用心。
美國楊凱丞師兄報告慈濟墨西哥提娃那園區,為當地沒有機會讀書或輟學的孩子開辦「希望教室」,讓他們得以接受教育,以及慈善援助貧戶等。
提及醫療方面的需求,上人表示,美國慈濟人與墨西哥提娃那距離遙遠,如果當地都沒有慈濟志工,實在難以照顧好,所以要培養出當地的種子志工,要很有誠意投入與承擔。「我總是強調要有誠意,若沒有那一分真誠的心意,無法無私為人間付出,會容易變成營利;所以我們要培養的人才,必須真誠立志,志為苦難人而付出,才能建立志業。」
上人說,提娃那各項資源缺乏,居民普遍貧困,非常需要慈濟,但是要先有人能承擔志業,而且要有很多人都有這分誠意,了解慈濟要為當地做的事,也能以慈濟精神投入。尤其醫療不是只靠醫師看診開藥,還需要很精密的儀器與設備,即使只是一所小醫院,也要各科完備,包括檢驗、行政等方面,人力、物力都要齊備,有很微細的項目要考量與安排。且有心投入的醫療人員若可以來臺灣,深入了解慈濟,並具有慈濟精神。
上人形容一個醫療院所就像一艘大船,從船長到水手,各有職責,只專精某一部分,或是紙上談兵,都無法讓大船順利航行。不是學識高才能把事情做得好,要學德兼備,有學識還要有德行,有「德」才有「得」;一定要有道德,才能有所得,「德行」很重要,走過這條道,才有德、才有得,而且走這一條道,不能有絲毫的偏差。
「大海茫茫,一望無際,到底這艘船要往哪裏去?慈航普渡,就是要渡眾生到彼岸。在提娃那,有一群人看到當地居民的苦相,感慨『這些人怎麼這麼苦』,就是心得─見苦了,心得是苦;發心想要為他們做事,而且很願意去做,這是一個開始。有願,力從何處來?無法只靠一個人,要靠相同心願的一群人,才能擁抱蒼生;尤其在海中,只靠一個人要救溺水的人,很容易被拉下去。」
上人鼓勵凱丞師兄,年輕有志,還要培德,不只是孤單一個人忙忙碌碌,得不到群體的擁護。還未成佛,無法「唯我獨尊」;凡夫獨尊,無德就敗,失德就會失敗。智商很高、知識很充足,還要有慧根,提升智慧,所以要培養德、增長慧。「在你圓滿學業、獲得博士學位以後,再規畫下一步;你有度化眾生的志向,就要以此為中心,將航向、航線確定下來。」上人且言,做人最重要;並以雙手食指比「入」與「人」表示,看自己要入什麼門、做什麼人,要「看門道」,以智慧做好選擇。
上人指出「守志奉道,其道甚大」,而「博聞愛道,道必難會」。自己做慈濟,即是守志奉道而行,走到現在,已經從最初的羊腸小徑,開展為寬廣的四線道,四大志業並行。假如是博聞愛道,想要學習的範圍很廣,什麼都想學,但是沒有辦法專心地一門深入,每一門學科都學不好,都體會不到精髓。
又如航海,掌舵的人要專注,把握方向分寸不偏,否則在茫茫大海中,偏出航道就迷航了,所以凡事要守分寸;導航的「導」字,是道與寸合起來,意謂行道要有分寸,不能有一點點偏向,否則久之就迷失了。不論從事哪一種行業,都要守好做人的本分,要做好人,才有辦法做好事,把事情做好。
志為明醫,真誠利益眾生
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等醫療團隊前來關心上人,上人再對大家談到當初在嘉義大林建院,有很不可思議的好因緣,想來自己也很大膽,當時這片土地周圍很荒涼,竟然就決定在此蓋醫院;雖說現在大林慈院周邊已經有許多商店與住家,但周圍人口仍是相對較少,若說這所醫院只靠周圍居民能有多少患者,實在很難,所以大林慈院在雲嘉結了很廣的醫病緣。
「人間的緣不是天生的,而是我們做到讓人歡喜,讓病人歡喜這位醫師,這位醫師有人緣、讓人喜愛,好緣就會不斷擴展開來,距離再遠也能牽得起來。師父常說,我這輩子得到很多人的好緣來支持,大家用愛護持志業,是因為我很真誠,才能廣結善緣。」
上人言,悉達多太子與提婆達多是堂兄弟,悉達多太子與眾生結善緣,而提婆達多所結的是不好的緣;悉達多太子成佛以後,提婆達多也來皈依並隨佛修行,但是一段時間以後,提婆達多覺得自己也能帶領僧團修行,所以分化佛陀僧團而另起爐灶。尚未成佛,他就顯露野心,心不在軌道上,偏之毫釐,失於千里,佛與魔就在毫釐之間。心即是佛,心也是魔,要成佛或成魔,都取決於一念心;學佛就是要學會分辨正與邪,其實判別正邪的方法很簡單,只要自問所努力的方向以及所做的一切,是為了利益眾生,或是利益自己?
若所求、所做是為了利益自己,或許這輩子能得到很多利益,但是人生有多長?佛陀對眾生的教育就是無常。利益眾生是千秋萬世,因為能在人間帶動善之道,讓人人依循善道走過來;利益自己只在一時,何況萬般帶不去,唯有此生為了牟利而造的業因、業緣,會跟隨到下一生。
「師父稱呼你們『大醫王』,是佛的別稱,眾生皆有心病,心靈有各種欲念,想法偏差,導致行為偏差;為了滿足個人的欲念,不斷地爭取,想要有所得。其實想要修行,修道得德,也是一種欲,這分『我想要』的欲念,若是為了利益群生,就還維持在正確的方向;如果偏向利己偏私,就是錯誤、就會有害。譬如醫師救人性命,只要方法正確,治療不必耗費高成本,就可以讓患者重拾健康;若醫師追求的是做『名醫』,要靠著名聲招攬病患,喜歡用特殊的藥治療,讓病人覺得很有效,卻忽略後遺症,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危害。」
「是要做一個救命的醫師,還是要得名的醫師?我希望大家都是『明醫』,很明白、很清楚,是『明明德』的醫師。我希望世世代代的慈濟醫師都做到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都是有醫德的良醫、明醫。」上人叮嚀醫師們,「守志奉道,其道甚大」,要守好醫療志業的精神理念,道德分寸一定要拿捏好,才能自我導航,永遠走在正確的方向,這條醫療大道才會開得寬廣。
「慈濟要做出醫療的好典範,不是為了名,也不與人爭利,但是品質必須不斷提升。現在有斗六慈濟醫院和嘉義診所,都做得不錯,不過大林慈院是雲嘉慈濟醫療的大本營,要更有包容性,用德包容各院,各院都有向心力,凝聚慈濟精神,彼此攜手,共同在雲嘉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你們專程來看師父,師父很感動,也很感恩,我銘記在心,期待各位也同樣相互感恩;師父盡力打造安定的好環境,讓你們實現從醫的志願,做一位好醫師,你們就要守志奉道,不為名、不為利,只要誠意、認真投入,成就師父『為佛教,為眾生』的志願,這就是最好的回報。」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