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個福慧紅包的祝福

每一封福慧紅包都具有時代背景及意義,可謂是縮小版的慈濟歷史足跡;二○○三年的紅包還有一張「靜思祝福卡」。

從一九九六年到二○二四年,二十八個福慧紅包,見證詹月美將近三十年走在慈濟路上,沒掉隊也沒虛度時光,收穫的是今生無悔的喜悅。

從櫃子裏取出一封封福慧紅包,依照年分擺放在玻璃茶几上。不同款式的福慧紅包,雖經歲月洗禮,依舊熠熠生輝;詹月美凝視著這滿桌的福慧紅包和歡喜有緣卡,感受到上人的祝福年年歲歲都在。

「這是一九九六年的福慧紅包,是我第一次拿到上人的紅包,很珍貴。」詹月美從紅包裏面掏出三個馬幣二角的硬幣,她解釋這象徵六度波羅蜜,是上人送弟子的祝福,期許慈濟人在佛法中修行,讓自己變得更好。

詹月美想起一九九五年,遇到慈濟志工問她要不要做好事:「慈濟很好,幫人會幫到底,甚至會幫對方到善終為止。」這句話震撼了她,也引起她的興趣。

後來,她參與慈濟茶會,被志工比手語的優雅手勢所吸引。有志工邀她隔天一同去訪視,她爽快答應;她難忘那時抵達一間小木屋,是一位獨居阿公的家,屋裏地上處處有排泄物,阿公身上也是;但志工似乎不在乎,如常地幫阿公洗浴,也幫阿公洗好整桶的衣服。她不由得想起很久沒聯繫的父親,心中竟然湧上一股難以形容的酸楚。

詹月美來自貧困的家庭,三歲那年,母親因流產而往生,整個家庭也宣告破裂,五姊妹陸續被親友領養。外婆不諒解詹月美的父親,詹月美此後只要遇到不順心的事,便把責任歸咎給父親,甚至小學二年級就輟學,她也覺得是父親的錯,對他怨念深重。

五歲就離開原生家庭,與姊姊們各奔東西,她的心一直很苦。二十多年不過問父親消息的她,在看到獨居阿公無法自理的淒涼,想著志工對沒有血緣的阿公如親人般照顧,自己真的要將親生父親當陌生人嗎?

第一個紅包見證積怨消弭

好奇慈濟人為何能對阿公這麼好,內向的詹月美竟勇敢地隨同不相識的志工,從雪蘭莪州到慈濟檳城分會參加研習營。

早期,慈濟在雪隆還沒有靜思堂,當時的負責人劉濟雨及簡慈露夫婦騰出位於莎亞南的公寓充當會所。詹月美沒有交通工具,不怕辛苦地搭車、轉車或與志工共乘去參加活動。「在共修或會議中,劉師兄、簡師姊每次從臺灣回來,都會分享上人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我就這樣一點一點地聽進去。」

上人說:「行善行孝不能等」、「行善要從家中做起」,她想起獨居阿公的處境,便邀約姊姊回怡保老家見父親,才驚覺在咖啡店工作的父親已經沒有家,棲身在咖啡店廚房一隅,一張帆布床就是他的家。

曾經有二十多年不與父親聯繫,走進慈濟讓詹月美(右)及姊姊重新與父親相認。(相片提供/詹月美)

衰老的父親,無依無靠的模樣,讓她和姊姊深感不忍。她們幫父親租一間房,她也生平第一次和父親用餐。那一年,她們為父親慶生,除夕夜邀他吃團圓飯。後來,遠在沙巴的哥哥把父親接去同住,給予妥善照顧,此後她常搭機前往陪伴。

四年後,父親因跌倒而往生;雖然盡孝的時間只有四年,她卻慶幸加入慈濟,能及時行善行孝。她曾經以為這一世都無法放下對父親的怨恨,甚至在看志工比唱〈普天三無〉的手語時,覺得不可能有人能做到普天下沒有我不愛、我不信任、我不原諒的人;但是,修復父女關係後,才知道要做到普天三無並不難,只要心中有愛……

慈濟讓她找回愛,所以,當她第一次領取福慧紅包,得知這是上人用自己著作的版權費化成紅包,送給志工的祝福時,心中特別感動;她更感恩這一年,她不但走進慈濟大家庭,更祛除積壓多年的怨恨,而且,能做好事的喜悅讓苦的人生變得快樂。

不結惡緣也不要停下腳步

每年參加慈濟歲末祝福、領取福慧紅包,成為詹月美最期待的時刻,即使生病也堅持要去領回;她笑言這是上人的祝福和鼓勵,做弟子的要歡喜去接,接了福慧紅包,會更有力量做慈濟。

面對二十八個福慧紅包,她如數家珍,福慧紅包的設計是一年比一年精緻,而且有當年的時代背景及故事。例如一九九七年的福慧紅包是二元美鈔,象徵慈濟志業走向國際化。一九九八年的福慧紅包,包裝一枚紀念幣,正面是慈濟蓮花標誌,背面是靜思精舍圖像,刻印「慈悲喜捨、福慧雙修」八個字;除此,還有一個一元的硬幣,象徵一年復始,萬象更新。

從那年起,福慧紅包就以紀念幣及一元硬幣為主,但每年紅包封內外的設計,都會因應時代翻新。除了福慧紅包外,上人也會贈送「歡喜有緣福慧紅包」給慈濟會員。

二○○五年耶誕節,詹月美與殘智障院院友互動;慈善服務也改變她的觀念。(攝影/覃平福)

詹月美挑出一個福慧紅包,捧在手心,喜孜孜說道:「這是二○○一年的,也是我格外珍惜的。因為我終於培訓圓滿,回去心靈故鄉花蓮受證為慈濟委員,從上人手裏接過這封紅包。」

在慈濟五年才受證,她不諱言那段歲月是她改變習氣的時候。她自小性格孤僻,言語不饒人,會因堅持己見和志工起爭執,一次次的磨合讓她起煩惱。

「我一參加慈濟,就很愛做慈濟事。我本來是一名車衣女工,為了有自由時間做慈濟,我辭掉工作,很勇敢地在商場租下一個小單位,開起裁縫店。」小小的裁縫店是營生的地方,也提供志工開會或聯誼;如此為慈濟付出,卻因人事摩擦感到灰心,想退出慈濟。

退轉心一起,當晚她就夢見上人從遠方緩緩走來,輕輕告訴她:「怎麼辛苦都要堅持下去,繼續做下去。」醒來後,上人的話清晰迴盪耳邊,給了她繼續做慈濟的力量。後來開始能收看大愛電視,隨時可聆聽上人說法,佛法令她瞭然因緣果報,也領悟到與人爭執是結不好的緣。

她不斷調整情緒,聲色漸漸變得柔和,講話的語氣不再尖銳;她也從靜思語:「人圓事圓理圓」、「知足、善解、感恩、包容」、「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可能」中學習做人做事,不斷突破自己往前走。二○○○年底受證,領到上人頒發的二○○一年福慧紅包,她發願此生緊隨上人腳步,好好做慈濟,精進在菩薩道上。

詹月美天天聽聞上人開示,薰習佛法轉心念、改習氣,在志工路上不懈怠。

感恩福報滿滿還能做慈濟

受證發的願成了她今生的承諾,自此,任何活動都勇於承擔,樂於配合;不論是做協力組長或是現在承擔互愛組長,從不推辭。正因為受益於佛法而改變人生,她也用心牽引會眾聞法。

「我們社區自幾年前就推動品書會,每月兩次,直到今天仍持續進行。我們也辦午間祈禱,透過分享上人的開示和祈禱天下無災難,啟發大家的善心善念。」她覺得多了解佛法,在成為志工後,才會歡喜做慈濟。

多年承擔組長的經驗,讓她體會到誠與情很重要,她關心志工的身心靈、家庭問題、事業問題等;一位師姊的先生遭逢意外往生,一直走不出來,她在關心之餘,時時邀約對方出來參與活動,也陪伴她看電影散心。

帶人也要帶心,她分享二十年前承擔大水災的賑災協調時,在掃除泥濘的現場,看到社區居民許麗珠很積極配合,感受到她有心付出,當下果斷地委託她承擔小組長,讓她帶動一組人去清掃街道,並隨時給予種種協助。

多年前受證為慈濟委員的許麗珠,最近在一場讀書會遇到詹月美,還歡喜地提起往事,感恩詹月美對她的信任,她深受感動才決定走進慈濟,如今承擔和氣組長的她,也帶了不少人進來做慈濟。

兩年前,詹月美被診斷出腦部小中風,「那一陣子,我奇怪自己為何思緒無法集中。之前聽上人開示,我可以邊聽邊記錄,後來只記得前面一、二句,其他都不記得。」當時連裁衣、畫圖都做不了,歷經一年多治療才慢慢好轉。

她感恩志工們自動分擔工作,讓她有多一點時間休息。她感到生命無常,無畏身體有病,爭取時間做能做的志工事,例如陪伴照顧戶去醫院複診等。

體會到上人常講的時間不夠用,她在這兩年拿到福慧紅包時,虔誠感恩自己還有福報接受上人的祝福。二○二四年十二月底,她領了二○二五年、也是她珍惜的第二十九個福慧紅包,她沒想到做慈濟一晃眼就過了二十九年,但她不感到疲累也不厭倦。

「慈濟在一九六六年成立,我在那年出生;所以,我和慈濟同年。」深感奇妙的緣分將她帶進慈濟,改變人生;她期許自己年年做慈濟,歲歲都能領取福慧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