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約旦避風港等待揚帆

安曼市貝僑學校一百多位敘利亞難民學童,二○二四年收到慈濟致贈的學用品與書包,其中許多自二○一六年開始接受慈濟助學。 

約旦基於人道立場接納難民,
是全球人均比例第二大的難民收容國,
其中包含未登記者有超過百萬是敘利亞人;
慈濟自二○一一年冬天開始提供緊急或長期濟助,
迄今補助手術醫療高達一萬五百餘例、以兒童為多數,
教育援助超過兩萬四千人次,讓來到避風港的家庭安心停留。

約旦基於人道立場接納難民,是全球人均比例第二大的難民收容國,其中包含未登記者有超過百萬是敘利亞人;慈濟自二○一一年冬天開始提供緊急或長期濟助,迄今補助手術醫療高達一萬五百餘例、以兒童為多數,教育援助超過兩萬四千人次,讓來到避風港的家庭安心停留。

娃法(Wafaa Alaei)的經歷,是敘利亞戰火下無數悲劇中的一個。先生原本在大馬士革市中心經營禮服店,生意不錯,身為全職家庭主婦的娃法,生活沒有什麼煩惱。

她並不特別關注二○一一年的內戰,但二○一二年二月一個深夜,一群黑衣人把先生帶走;「不要怕,我很快就會回來。」這是先生告訴她的最後一句話。

娃法等了八個月,只等到一張先生的死亡證明書;為了兩個稚子,她逃至約旦首都安曼(Amman),與同樣在戰爭下喪偶的妹妹和雙親同住;姊妹一起替人打掃房子、做看護,加上聯合國食物券,六口之家靠著一個月四百至五百約幣(約新臺幣一萬六千至二萬元)度日。

從幸福美滿的少婦到必須當幫傭賺錢養孩子,唯一能夠安慰她的是兒子們很乖,在慈濟贊助學費下認真念書,寒暑假還去小雜貨店打工,所以她很知足,「我還有父母和孩子在身邊,比一些人好太多了;能看著孩子長大,辛苦工作也有代價了。」

娃法的兩個兒子就讀安曼市貝橋學校(Bridge School),五年來慈濟在此助學、開學前發放書包文具、入校分享靜思語教學。學生總是來來去去,超過十年級就得轉去別的高中就讀,還有些家庭離開約旦,例如娃法二○二三年四月透過聯合國安排,獲准移民加拿大。回憶起與先生的過往,娃法深邃的眼底還是藏著思念,但為了孩子的未來,為母則強,帶著慈濟人的祝福,繼續到陌生國度開始新生活。

二○二四年學年度,慈濟在貝橋學校就補助了一百零五位敘利亞難民學童;其中有三十二位來自五公里外、車程約十分鐘的慈心之家(Tzu Xin House)。

慈心之家收容來自敘利亞的單親媽媽與孩子、孤兒,這些孩子大多未能進入約旦公立小學就讀;慈濟約旦分會自二○一六年十月起,在房租、學費等方面照顧三十多戶,並為孩子加開電腦、英文課以及跆拳道班。

困苦中的孩子特別早熟和勤奮,因為知道教育是唯一可以翻轉人生的路。二○二二年八月約旦大學聯考公布成績,全體慈心之家媽媽與孩子雀躍歡喜,因為有三個女孩通過考試,可以去大學登記想要就讀的科系,這給大家帶來很大的激勵,即使流離他鄉、沒有男主人可以倚靠,下一代的未來依然有希望。

雅詩敏(Yasmeen Abduljalel)想當藥劑師,小琳(Reem)被國立約旦大學(University of Jordan)韓文、英文雙語系錄取,曼拿爾(Manar Omar Abbas)考取國立巴卡大學(Balqa University);女孩們在慈濟資助部分學費下,安心體驗大學生活,課餘也協助慈濟對約旦本地貧民的發放。

約旦人口超過一千一百萬,境內難民人數最高峰曾達三百五十萬人,逾百萬來自敘利亞;許多家庭離開難民營散落沙漠、都市邊緣辛苦謀生。慈濟與這些難民家庭結下的緣分已十餘年,受助學生超過兩萬四千人次,從安身、安心到安學,為他們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