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 對治貪與貧

12.1《農十一月‧初一》

【靜思小語】貪得無厭就是貧;慈善工作不只濟貧扶困,還要翻轉社會人心。

永續管理,要一心一志

上人於美國董事會開示,美國是社會福利政策相對健全的國家,社福工作已有條理;慈濟在美國三十五年,是以民間團體、宗教團體的力量,照顧著民眾的身心,而且是憑著一分開闊的慈悲大愛為社會人群付出。

慈悲喜捨就是佛法的慈善方向,慈濟人發揮慈悲喜捨的精神,以誠正信實為原則去付出。「這三十多年來,氣候變化愈來愈劇烈,而且社會多元化,與過去的人間舞臺不一樣了,我們要思考如何因應現在的人間,把精神力量再凝聚起來,找到適合現在的方法,讓大家互動更密切,彼此更了解。大家的心願力都很正、很誠,誠正信實,付出無所求,總是感恩,沒有什麼利益的追求;假如要說利益,就是利益人間,而只要我們更合心,對社會就更有利益。」上人說,要談「永續管理」,前提是慈濟精神要永恆傳承,大家同心、同志願,就有管理的好方法。

上人說,慈濟的慈善濟貧,不只幫助改善生活的貧困,連人心的貧都要翻轉過來。臺灣的四大志業中,慈善援助與關懷很全面,從個人觀念與習慣、家庭生活方式到社區帶動,還有急難救助,醫療與慈善結合,幫助孤老殘疾者,都可以讓美國慈善與醫療志業深入了解,而臺灣本會也要深入了解美國慈濟志業在當地的運作情形與特色;期待美國慈濟志業在急難狀況發生時,都能及時發揮救苦救難的良能,解救真正有困難的人。

「有些人平常與我們沒有交集,但是在當地發生災難時,我們與他們聯絡,讓他們知道有這個團體,是這樣在做急難救助,這也是一種弘法利生。我們邀他們一起來做,他們會受感動,我們要繼續牽著他們,讓他們更了解慈濟,請他們發現有人需要幫忙時提報慈濟,協助慈濟賑災等。當他們了解慈濟,也有因緣身體力行,能夠體會助人的歡喜,也會就地接引更多人投入,將志業落實在人群中。」

「美國慈濟人在三十多年來,都是一心一志,但是時間在過,年齡在增長,體力上也真的慢慢衰退,所以現在我很著急,要讓慈濟的精神理念穩固傳承,就需要人人維持發心時的願力,將善與愛還有戒律傳承下去,將我們的精神扎根在年輕的一代。」

上人說,大家走在菩薩道上,從「學」到「覺」的過程很長久,但終究要用心學,才能有覺悟的一天。長年累月在人間付出,也看到種種人間的苦,更要用心設法改善苦難,解開人心的煩惱無明,引導眾生共同關懷人間,愛的共享也是共利益;無論是濟貧、施醫或急難救助,愛的能量要永恆凝聚。

自我鼓勵,為自己說法

北區培訓委員慈誠返回花蓮尋根並進行精進研習課程,上人於圓緣時分對眾開示,在座每一位的家庭背景或事業、職業各不相同,但是走入慈濟,就依照佛陀所說的法,依循眾生平等的精神,共同一念心做慈濟。

上人說,「為佛教,為眾生」是自己畢生的心願,是在拜師皈依時,導師簡短的叮嚀,自己盡此生信受奉行。「我們來到人間是為了什麼?迷茫的人總是懵懂過日子,但是我們有目標;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就是要教化眾生,力行菩薩道就是我們的方向。」

談及世界上的天災人禍不斷發生,大自然不調和的大風、大雨、大火或地震,威力很強,人力難以抵擋,但是災難發生之後,可以靠著人人的愛心支持,幫助受災人重建家園;然而人與人之間的爭鬥,造成的戰亂卻影響深遠,難以平復,遭受波及的人受苦難脫。

上人感慨言,「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立場不同、想法不一樣,難以相互理解,容易起爭端,所以宗教很重要,只要是正信的宗教,就有和諧人間的良能;不同宗教之間也要相互磨合,如同慈濟人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都能合和互協做慈濟,就是因為大家心靈有相同的歸向。就如皈依的「皈」字,是反黑歸白,出離無明迷茫的黑暗,歸向清淨光明。

「皈依佛,我們有依靠。因為我們的心懵懵懂懂,無法安定下來,無明煩惱很多,既要皈依,就要往『白』的方向、善的方向走。就如白天可以很清楚看到一切景物,看見佛陀為我們指引的方向,就篤定向前行。」

「佛陀是覺悟的聖人,而佛陀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人人本具佛性,只是我們起了一念『貪』,累世以來迷失了方向,與道理偏離得愈來愈遠。『貧』與『貪』二個字很相似,其實貪得無厭就是貧,貧又貪求無盡,就是《法華經》的貧窮子。」

上人指出,對治貪與貧的方法,就是提起愛心,用真誠的愛為需要的人付出。在慈濟,大家共同發揮愛的能量,並且相互扶持,是很好的修行道場。如何從「學」到「覺」?要學習佛陀的覺悟智慧,一定要經過菩薩道,事情看得多、做得多,所見、所聞利益人間,而這條菩薩道的盡頭,就是覺悟,本具有的佛性就顯現出來了。

「師父為你們皈依,是為你們見證:你們已經皈依三寶。既皈依佛,我就有責任將法傳給你們;你們接受到法,就要力行佛法。師父這一輩子,自從創立慈濟,就以佛陀的法接引大家,從慈濟門度化大家入佛門,共同行善在人間,『為佛教,為眾生』就是我要傳給大家的使命,教大家以佛心為己心,佛心就是慈悲大愛。」

「你們入佛門,就要跟隨佛陀的指引,往善的方向走,這才是正確的信仰方式,並非人云亦云,拿香拜佛而已;拜佛是用虔誠的心禮敬佛陀,最重要的是日日用虔誠的心面對人間,尤其孝順父母,就是禮敬堂上的活佛;友愛兄弟姊妹,就是禮敬同一個家庭的同修者,彼此接引與鼓勵,共同走入菩薩道。」上人說,人人從家庭推及鄰里、社區,說法接引大眾;當有人有困難,就會合大眾的力量去幫助他們解開困難。更進一步,當國際間有需要,大家在臺灣凝聚起來的愛心力量也可以廣被國際。

上人表示,慈濟是一個天下的大家庭,這個家庭裏的成員要合和互協,才能廣行大愛在人間。「期待你們每天透過網路,了解天下慈濟人如何在國際間做好事,每天聽師父說的話,即使是幾年前說的法,你們也要聽。」

「我雖然最近身體不大好,一大早無法上殿講晨語,但是我都在書房裏,如規如矩,禮佛以後,也坐下來聞法,聽自己說的話,體會到佛陀為人間說法、教菩薩法的心情,同時自我檢討:昨天有沒有做過好事?有沒有說過好話呢?今天要如何為大家說法,要做典範。所以我天天為自己說法,自我檢討、自我勉勵。」

「我學習導師,傳人間佛教,傳導師的法,也期盼大家要傳師父的法,實際為普天下人而付出,不是只有信佛、拜佛、了解經文道理就好,必須身體力行。」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