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中山八德記憶保養班—多一些快樂相聚的片段

耶誕節前一天的課堂上,志工和學員戴上耶誕帽、圍上紅色圍巾合影。

記憶保養班每週一次的小聚,給了離鄉背井的外籍看護者一些放鬆的時間,給照顧者一些喘息的空間,更讓年長者多些與他人快樂相會的記憶,即使這些記憶可能是短暫的。

二○二四年耶誕節前一日早上九點,陸續有老人家在家人或外籍看護陪同下,走入慈濟中山八德共修處的二樓,準備參加每週二上課的記憶保養班。

投影幕前四排長桌,老人家坐在桌前,陪伴者就坐在他們後方;入場前人人都領到了一頂耶誕帽,在唱完班歌〈幸福的臉〉之後,活動正式開始。

志工送來一盤文具用品,有大致剪裁好的色紙,還有剪刀、膠水及馬克筆等工具;今天手作主題是「會跳舞的耶誕老人」,學員們四人一組,將色紙組裝起來,粉色的是臉,紅色的是帽子,白色的是耶誕帽帽簷。

學員或多或少有失智症狀,認知功能不一,有些能清楚聽懂指令,快速完成步驟,有的則需要引導,或是只能坐在一旁觀看。志工們花心思在小細節上,盡量讓人人都有參與感,並保持活動有足夠的趣味性。

學員大多住在臺北市中山區,有年長退化的慈濟志工或社區民眾、醫師轉介來的長輩,上課前都會接受初步專業評估。「我覺得是有緣的,在社區的,那我就要收!」記憶保養班負責志工江旻真直率地說。

醫護駐點,提供專業諮詢

中山八德記憶保養班成立於二○二二年十一月,是江旻真與先生黃國倫在看了大愛劇《你好,我是誰》,深受啟發所辦理的;夫妻倆特地到大林慈濟醫院,向劇中主角本尊、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請益,並獲得他在北部的學生神經內科醫師林冠宏及個案管理師簡均穎協助。

兩年來,他們以志工的身分,為報名者進行初步的記憶力評估,判斷是否有參加記憶保養班的需求,或者進一步轉介就醫。林冠宏醫師每月一到兩次與事前預約的家屬會面,回答照顧失智症患者的疑問;個管師簡均穎則是駐點在每週的課程,幫忙注意學員狀況。他們都認同曹汶龍醫師的理念—從社會面向來幫助長輩,而非只是藥物控制。

在記憶保養班中,特別可以感受到失智症患者家庭的不容易,並顯現在照顧者這一端。

李女士在父親過世後,發現母親記憶力直線墜落,不時出現失序行為,雖然曾經請過看護,由於事先沒有充分溝通,看護難以時時刻刻照顧長輩的突發狀況,互動的經驗並不好。

失智症患者的病情千奇百種,對於沒有相關照顧經驗的看護而言,是很大的挑戰。

陪伴阿嬤來上課的印尼看護花麗,今年三十七歲,育有三個孩子;她已經在臺灣工作十年,說得一口好中文。這是她第一次照顧失智症長者,十個月以來,阿嬤常忘了她是誰,會出現害怕及生氣的情緒。

花麗認為,相較於上一任的看護經驗,阿嬤讓她感到照顧上的困難;但是來到記憶保養班或日照中心,阿嬤因為有事可做而減少失序行為,讓她安心一些。

李女士的母親也是如此。李女士觀察:「媽媽在這裏跳有氧舞蹈的自發性,比在日照中心好。」她認為宗教和群體的力量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團體手作,相互陪伴一段

「我想要試對,不想要試錯。」當初,江旻真在見到曹汶龍時如此說到。她及黃國倫的積極感動曹汶龍,樂意提供過去開班的祕訣,並介紹其他記憶保養班的負責人分享經驗。具體了解後,江旻真有了信心,認為自己可以辦得到;並邀請林冠宏醫師為當區志工進行三堂培訓課程,認識失智症照顧。

曹汶龍並建議,選擇每週一天舉辦較好。兩年多來,江旻真的經驗也是如此:「一週一天,長輩會期待,志工也不會那麼累。」她選擇手作為活動主要內容,希望長輩「動手、動腦、與人互動」,「這是曹爸給我的最大觀念。」

每二至三個月,中山八德記憶保養班志工團隊家訪,曹汶龍、林冠宏和簡均穎同行,仔細觀察長者的居住環境,了解他與家人的關係、生活作息及應對疾病的能力,提供家屬照顧上的建議。

中山八德記憶保養班團隊除了課程及家訪外,還有另一個服務。黃國倫過去經營遊戲社群,他設立「失智伴行病友會公益免費平臺」通訊軟體群組,讓家屬分享照顧心得、相互陪伴;在這超過兩千多人的群組中,以請教照顧技巧及傾訴長期照顧而導致的情緒困擾最多。有人說,看見這麼多人討論和互動,感受到原來並非只有自己一個人面對壓力。

黃國倫也與公司同事經營「失智伴行病友會」youtube頻道,不定期辦理線上講座,未來計畫製作短影片,以常見的失智照顧問答服務民眾。

無論是上課、家訪、社群經營,共同的目的就是關懷照顧者,提供短暫歇息的時間,讓共同處境的人們有交流的平臺;這些都能避免照顧者獨自面對全天候照顧的重擔,落入孤獨負重的無盡深淵。

二○二四年記憶保養班最後一個上課日,江旻真(右一)和志工們帶著學員「畫煙火」迎接新年。 

長照據點,就在社區裏面

慈濟長照推展中心北區C據點推展組小組長陳惠仙說明,從基隆到新竹,北區共有三十三個慈濟長照據點,其中十七個C據點以及大同聯絡處和萬華聯絡處兩個失智照護據點,均由政府補助經費,並依規定每週至少開設兩個時段。此外,慈濟另外還有十四個長照據點,不包括八德記憶保養班,沒有領取政府補助,主要一週開設一個時段。

陳惠仙認為,慈濟在靜思堂、聯絡處、共修處或環保站辦理長照據點,不只可以直接回饋社區,也是社區民眾了解慈濟的一個管道,當他們走進會所,就會有善的交流。

從小成長在臺北市中山區,江旻真說:「師兄姊都把我當成是女兒,我一直都想回饋他們。」記憶保養班最初開辦時招收十位學員,到如今已有近三十三位;現場包括志工和家屬或看護,幾乎是一比一陪伴。志工賴麗惠分享:「助人也助己!過程中,我們也有收穫。」志工們不只增長失智照護知識,個個還成為手作小老師!

「長輩都很喜歡這裏,每週會期待,颱風天的時候還特別提醒他們不要來。」簡均穎笑道。

十二月二十四日,課程即將結束,長輩與志工團隊拍大合照留念。花麗和幾位印尼同胞在金黃色的耶誕樹旁聊天、拍照。這樣的小聚給了離鄉背井的她們一些放鬆的時間,給照顧者一些喘息的空間,更讓年長者多些與他人快樂相會的時光與記憶,即使他們的記憶可能是短暫的。

小檔案—記憶保養班

  • 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2012年成立,曹汶龍主任於全臺輔導成立12個記憶保養班、10個失智關懷據點及4個照顧者互助家庭
  • 2015年起舉辦失智症中心年度音樂會,邀請各地記憶保養班同樂
  • 臺北市中山八德記憶保養班2022年開班,是第一個以環保站為主體的都會型記憶保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