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點力  濟貧糧倉豐收

梅圖希拉三處大愛農場每月有不同農穫,志工在五月播下萵苣種子,兩個月後採收,準備捐給貧苦照顧戶。

天災、戰禍加上疫情,
莫三比克被世界糧食組織列入糧食危機最嚴重國家之一,
所幸中部索法拉省鄉間的大愛農場,收成嘉惠村鎮貧苦人家,
一人一點力,一年來照顧超過一萬戶次,緩解缺糧危機。

天災、戰禍加上疫情,莫三比克被世界糧食組織列入糧食危機最嚴重國家之一,所幸中部索法拉省鄉間的大愛農場,收成嘉惠村鎮貧苦人家,一人一點力,一年來照顧超過一萬戶次,緩解缺糧危機。

南半球莫三比克,四月到九月正值旱季。位在中部索法拉省(Sofala)的梅圖希拉(Metuchira)已一段時間無雨,農場裏四、五月間播種的蔬菜卻長得碩大。二十位戴著口罩的村民志工在寬廣的菜園上,彎腰使勁拔著芥藍、高麗菜;農場的蔬菜作物輪番生長,七月正是收成的時期,每天進田裏的志工不同,大家看到菜長得好,唱著歌歡喜採收。

頂著蔬菜、南瓜,志工們列隊唱著歌回到部落裏,大夥合力整理成一盆一盆,貧苦人家這幾天的餐食有著落了。

大愛農場志工在烈日下收割一顆顆碩大的高麗菜。這裏沒有使用農藥化肥,每一顆蔬菜都是志工排班耕種、提水澆灌下長成。

受災受助,回捐糧食

在許多人既定認知裏,非洲長年以來是飽受饑荒、戰亂之苦的「黑暗大陸」。穿著UN(聯合國)字樣背心與NGO制服的歐亞人士,載來米糧,非裔婦女大排長龍領取,形成了「施」與「受」的鮮明對比。

然而在莫三比克索法拉省,出現了「反常」的景象:村鎮部落裏,穿著志工背心的村民,把辛苦耕種的蔬菜,恭敬地送出;再相見時,受助的媽媽們人手一盆、一盤玉米粉,排著隊把這些重要的糧食倒進大桶裏,還掏出硬幣、小鈔投進竹筒。

「他們不是需要被救濟嗎?」了解莫國困境的人們,不免會生起這樣的疑惑,因為索法拉省所在的莫國中部地區,自二○一九年三月遭強烈熱帶氣旋伊代(Idai)重創後,又在二○二○、二一年之交,接續遭到夏朗(Chalane)、艾洛伊斯(Eloise)氣旋侵襲。東北角濱海省分有極端組織侵襲,首都馬普托(Maputo)所在的南部地區則是久旱不雨。

天災、戰禍加上看不見的新冠病毒,重創民生,上百萬國民面臨飢餓威脅,世界糧食組織(WFP)將莫三比克列入糧食危機最嚴重國家之一,於今年展開了為期八個月的長期糧食援助計畫。年初中部氣旋水患後,遭強制撤離的受災戶,在缺糧、疫情的困境下,生活更艱難;省政府向慈濟與其他NGO求助,慈濟認養長期深耕的雅瑪郡內三個鄉鎮受災戶,做後續的扶困發放。這三個地區,也正是如今中部大愛農場所在地。

今年七月,在風災後續扶困發放行動中,總計在梅圖希拉、雅瑪(Nhamatanda)、拉梅高(Lamego)三個鄉鎮,致贈兩千五百三十七戶人家,每戶都領到二十五公斤玉米粉及十公斤大米,另有花生、豆子、油鹽、肥皂等物資,總量重達五十一公斤。

本土志工不僅提供糧食、種子,向鄉親們傳授農作知識,還教導自力更生、互助互愛、布施利他的觀念,也因此受災戶儘管仍須接受幫助,但已明瞭慈濟創會之初的「竹筒歲月」精神,於是以實際的回捐行動,寫下屬於非洲人自己的慈善紀錄。

受惠者中,有兩百二十九人次主動回捐玉米粉,累積總重達三百四十四公斤之多。志工再將這些回捐的穀粉轉贈,幫助了兩百一十四戶家庭。儘管為了擴大「糧食覆蓋率」,每戶只能給一公斤多的玉米粉,但對久處貧窮的當地人來說,已經是了不得的一大步。

千人澆灌,同耕福田

「上人說,有人有土地,就可以生產,要從濟貧開始起步,先讓大家能夠吃得飽,而且在農田也是要傳法,有好人好土地,就可以有一個好成果。」遵循著證嚴上人的慈示,身為莫三比克媳婦的志工蔡岱霖,和夫婿迪諾(Dino Foi),於二○一四年首先在首都馬普托「慈濟的家」後方的土地,帶動本土志工種植蔬果用以濟貧,也善用那「芒果樹下的道場」舉辦集會共修。

及至二○一九年伊代風災過後,馬普托的志工們便把農耕濟貧、農場兼道場的模式,移植到中部索法拉省的梅圖希拉鎮。慈濟在當地覓得的土地有兩公頃大,而響應號召投入慈善農耕的村民,卻有千人以上!

眾人的辛勤耕耘,在二○二○年四月,莫三比克政府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後,發揮了及時雨的功效。大愛農場的收穫,讓許多受到防疫措施衝擊而失業,被迫從都市返回故鄉梅圖希拉的人們免於飢餓。

「由於農場一千多位志工都來自梅圖希拉的部落,最了解貧苦的人住在何處。每一次採收後,便帶著一桶桶的紅番茄和蔬菜,走訪貧中之貧,挨家挨戶送上蔬菜,到十月底已有三千六百人次受惠!」曾長住莫三比克的慈濟人醫會志工龍嘉文醫師記述道。

大愛農場的成功,大大激勵了本土志工,加上疫情升高後,各國為防止病毒蔓延紛紛封城、鎖國,導致鄰國南非的食物進不來,莫三比克物價飛漲,更加突顯了糧食依賴進口的風險,以及自給自足的重要性。

今年三月,本土志工在索法拉省擴大了大愛農場的推展,積極聯繫地方上的善心地主,尋覓更多可以耕耘的福田。慈濟在梅圖希拉,連同第一座大愛農場,已有三處農地投入生產,另外在雅瑪鎮及拉梅高鎮,各借得兩塊農地,統計至今年八月,在索法拉省共有七處大愛農場,總面積三十三點五公頃,相當於四十七座足球場。

「那些地主每人都有兩到四公頃的地,但是他用不了,為什麼?因為年紀大了,他們出去提水,連供自己家煮飯日用都不夠,哪有多餘的水來澆灌田地呢?所以他們願意無償出借給慈濟,用來幫助村裏的人。」蔡岱霖的說明,透露了在索法拉省,水源是農耕方面的大問題。

其實就氣候而言,當地的雨水不比臺灣少,只是雨季旱季相當明顯,農耕用水除了祈求老天爺降雨,就只能靠人力到水井、河流處提回來。

「我們在當地有兩千多位志工組成的提水網絡,大家到水井或河邊提水,真的是結合很多人的力量!」

梅圖希拉大愛農場志工都是部落居民,知道哪裏住著獨自扶養幾個孫子的老奶奶、哪一戶是單親媽媽,志工一一將蔬果送到家(上圖)。農場收成品項多,這月可能是高麗菜和萵苣,下個月就是豆子、玉米、黃瓜、番茄等,照顧戶每次收到都是驚喜(下圖)。

賑災傳法,我可以!

在眾人善念灌溉下,原本將要荒蕪的土地,成了豐潤富饒的大愛農場,志工們在作物的安排上也別具巧思,不僅要讓受助鄉親吃得飽,還要吃得營養:玉米是當地不可或缺的主食,南瓜、番茄、地瓜葉有人體所需的維生素,花生除了富含油脂,也能為響應上人教導,由葷轉素的人補充植物性蛋白質。

「玉米粉可以讓很多人飽足,所以當志工們曬乾了玉米,要去磨成粉之前,大家總會感恩地唱歌跳舞。」蔡岱霖分享了志工們豐收的喜悅。

當然,要把這些作物種得好,甚至種到豐收,良好的管理不可或缺,蔡岱霖與企管領域專業背景的夫婿迪諾,就特別選拔年輕的職志工,進修英文、電腦及管理等必要的知識技能。這些優秀青年也不負眾望,把各農場的作物種類、種子用量、種植日期、發芽率、預計收成日期、預計收成率等等,清清楚楚地列在報表上,並協助村民志工排班,控制人數遵守政府的防疫規定,早班拔草、午班澆水。

「這個表格點開來,它還有哪一種蔬菜,幾月幾日送到那一區照顧戶的資料。雖然還沒有做到百分之百完善,但是看著他們很用心地做記錄,學著去管理,真的是非常感動!」談到年輕人以現代化技能管理大愛農場的初步成果,蔡岱霖很是欣慰;而十八位馬普托本土志工輪番北上索法拉省長住,為災後重建、社區發展效力,為上人傳法的願行,更令她敬佩。

蔡岱霖表示,這些志工都是受證的慈濟委員,她們和一般居民一樣,靠著打零工、務農維生,是社會裏不起眼的基層小人物,但是在幹部會議中,面對以工代賑任務、要離開家人前往索法拉省長住,卻都勇敢舉起手說:「我可以!」

自二○一九年伊代風災至今,出身貧寒的莫三比克本土志工,已用實際行動示現了上人所言:「有願就有力。」儘管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人,連一個中文字都看不懂,但透過翻譯,依然能吸收上人的教法,進而啟發眾人的愛心,接引更多人投入「親幫親,鄰幫鄰」的救濟作為。

艾洛伊斯風災受災戶在等待農作收成前的空窗期,今年七月接受慈濟援助玉米粉等物資;不久後各自帶著玉米粉回捐,再由慈濟轉送二百多戶更窮困的家庭。

慈善農耕,飢荒不再

今年七月聯合國糧食高峰會前會,蔡岱霖發表莫三比克慈濟會務成果時,特別強調「教育」的重要:「我們在農暇的時候,就是做『教育』的工作,不只要教知識,還要教道德,正信正念。」

蔡岱霖以大愛農場為例說明,如果慈濟沒有教導當地居民相互幫助的道理,他們很可能把農場原本要拿來濟貧的蔬果糧食採回家,甚至相互爭奪,如此一來農場就無法經營下去,貧窮的處境也不會改善。

「我們如果可以相互幫助,生活可能就不會那麼苦!『付出無所求』對他們來說可能太難,但他們可以理解,今天我去幫助別人,哪天我有需要的時候,別人也會來幫助我。」

了解自利利他的道理,感受自己也可以助人的快樂,村民們很樂意每個月撥出幾天的時間,前來大愛農場耕種、提水。對這些出力、出時間的人來說,短期志願服務不妨礙生活,但粒米成籮的成果卻是相當可觀!目前,七座大愛農場中,梅圖希拉三座大愛農場已能持續濟貧,各項蔬果收成一年來致贈貧窮人家超過一萬戶次。

而展望未來,慈濟在莫三比克要做的事還很多,前進的速度也會愈來愈快,因新冠肺炎疫情被迫延宕的大愛村工程,預計在今年九月初正式動工,位於雅瑪郡庫拉地區的大愛村預計在明年三月落成。三位送到臺灣慈濟大學進修的莫三比克青年,其中兩位結束在靜思精舍實習人文真善美及總務的工作,九月返國,將發揮中、葡雙語能力,做臺、莫兩地慈濟會務的溝通橋梁。

在農耕部分,蔡岱霖表示,將會請農業專家指導農耕技術及管理輔導,未來也不排除在莫國成立果菜集散市場,輔導當地小農銷售農產品。而對於索法拉省缺乏水利灌溉設施的沉痾,蔡岱霖也在思索:「是否可能把慈濟在甘肅建水窖、在辛巴威打井的經驗帶過去?」

儘管就耕作技術、社區營造方面來看,莫三比克慈濟人與本土志工們,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他們在大愛農場、慈善農耕方面,已經證明了,非洲人的愛心、智慧與願力,與歐亞、美洲的人們並無差別,看似弱勢需要被幫助的人們,一樣可以發揮良能利益他人,活出自己生而為人的意義與尊嚴。莫三比克本土志工們的努力成果,就是最好的證明。(資料提供/龍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