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家庭學童過暑假 大學生家教老師來做伴

慈濟推動「青年線上伴學趣」,
提供大學生打工機會,也補給弱勢學童學習資源,
近三千位不同年齡層的學生相互陪伴、小組共學,暑期在家不孤單。

慈濟推動「青年線上伴學趣」,提供大學生打工機會,也補給弱勢學童學習資源,近三千位不同年齡層的學生相互陪伴、小組共學,暑期在家不孤單。

臺北市巷子內的公寓裏,上午十時許,傳來陣陣「老師」與「小朋友」的對談嘈雜聲。

「今天我們要來認識水資源,大家還記得剛剛看的影片,教我們哪些節約用水的好方法?」在電腦螢幕前的大學生廖宇晴,正在和六位分別在花蓮、臺東、嘉義、臺南的國小學生,透過視訊平臺分享環保、防疫知識,一起線上讀文章。螢幕另一端除了小朋友,還有她的夥伴─家在新北市的張以柔,也在線上陪伴這群害羞的孩子。

七月初,兩人面對初次見面的國小生,曾有不知如何溝通的距離感,透過帶動破冰遊戲,彼此熟悉;大家一起看繪本動畫《不受歡迎的陌生訪客》,從生動的故事裏學習「冠狀病毒是什麼?」、「冠狀病毒從哪裏來?」為了讓小朋友主動發言,在看完動畫後,透過緊張的抽籤,討論近期有感、熱門的時事,讓宅在家的孩子表達看法。

這是一個「沒有圍牆的教室」。當疫情拉開了人與人的距離,善用科技、跨界合作,在漫長的暑假串起了一顆顆熱血、純真的赤子之心。

「青年線上伴學趣」計畫,讓需要工讀機會的大學生陪伴國小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學生,依照自己可上網時段媒合分組共學。慈濟志工也將此計畫訊息分享給陪伴的關懷戶學子。(圖1攝影/蕭耀華 圖2至圖4圖片提供/林宜儀 圖5提供/陳祖淞)

暑期學習力漸流失

今年夏天,全臺中小學生在疫情三級警戒下,迎來宅在家的防疫生活,停課不停學,居家學習的自主性更為重要;然而,進入暑假後沒有老師的隔空陪伴,許多學童的學習力也隨之退步。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特助陳祖淞說明,在國外已有「暑期學習力流失」的現象出現,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顯示,學童因疫情停課後,閱讀程度大幅下降三成。若沒有適時的支撐與陪伴,弱勢家庭孩子的學習力落差更加明顯。

家長因失業、生計困難,無暇顧及孩子。而以往利用暑假打工賺取生活費、學費的大學生,則因為疫情衝擊各行各業失去工讀機會;人力銀行統計更發現,今年有高達九成三的大專學生有計畫暑期打工,然而,願意釋出相關職缺的公司、店家卻不到三成。

起伏的疫情下,援助行動的節奏需要加快。六月中旬,慈濟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主任王運敬召集團隊,構思如何補足、減緩孩童學習力的流失,於是,與線上平臺跨界合作,媒合優質、合適的大專院校學生陪伴弱勢家庭中小學生暑假上線學習的「青年線上伴學趣」方案就此誕生。

別開生面的線上伴學行動訊息,在大專院校師生間迅速傳開,「大學伴」開放申請,五天不到,就有七百多位大學生報名,而「小學伴」人數在開課前也超過兩千兩百位,這也是今年暑假全臺規模最大的線上伴學行動。

疫情期間缺乏資源與同儕陪伴,弱勢家庭孩子容易產生學習的挫折感與孤獨感。(攝影/葉晉宏)

當小學生上線不說話

加入慈濟超過二十五年的新北市三重區志工徐秀梅,一得知有可以「幫助學童學習的工讀機會」時,馬上分享給關心十多年的慈濟關懷戶孩子,「我一路從小看到大的孩子,讀到了國立大學,每個都很優秀,也領過新芽獎學金,相信他們也很有心陪伴小朋友。」

七月五日,線上伴學啟動,分布全臺各地的大學伴,也在面試、初步培訓後,正式上線與小學伴相見歡。

受徐秀梅邀約報名的劉子菱,是社工系應屆畢業生,準備社工師考試的同時,利用時間參與線上伴學。她與夥伴同時間在線上面對六個孩子,這才發現不是件簡單的事,「孩子有時一看到要閱讀的文章,還沒細讀很快就答題想積分,我們就會思考如何站在他們的角度,讓閱讀變成一件有趣的事?」

多人線上遊戲是現在吸引孩子上線打Game的遊戲主流,此次青年線上伴學趣計畫與線上教學平臺PaGamO合作,課程中也運用PaGamO平臺的閱讀素養課程,讓孩子在讀文章後答題闖關,每答對一題便可獲得一塊「土地」;「攻城掠地」中,閱讀也要進入孩子的腦海。

「我嘗試將自己變成一本有聲書。」劉子菱帶著組裏的國中生將文章分段,並擷取大意,請他們想像文章想要告訴讀者什麼,先找出重點,再回去瀏覽閱讀素養的題目;她分享,閱讀素養課程文章都有六百字以上、搭配圖表,要有耐心才能看完,如果是一個人悶著讀,可能會無趣;透過伴讀、共讀的過程,她也學習了陪伴青春期青少年需要的溫度與貼心。

每週一、三、五早上十點是各組學伴上線的時段,在花蓮慈濟基金會辦公室裏,常常一早伴學趣計畫團隊的電話便響起,新住民媽媽、隔代教養的阿嬤來電詢問,怎麼還沒有上課?陳祖淞說明,小學伴許多來自偏鄉,家庭功能不完整,或是隔代教養、單親家庭,「上線時間還沒到,家長就打來問,很珍惜有這樣的課程可以陪伴孩子。」

每次一個半小時的互動,各組大學伴得因應孩子的特性調整引導的教案。碰到小學伴怎麼樣都不回應等等教學互動的狀況,有高手可以請教—— 由任職教師的畢業慈青、慈中老師、教聯會年輕志工組成的一百三十人教學諮詢團隊,會在大學伴遇到困難,線上給予教學技巧上的協助。

網羅國際人才做教育

從陌生到熟悉,如今一上線,孩子就大聲說:「老師好!」聽在每週利用空檔努力與夥伴討論課程的廖宇晴耳裏,很是欣慰,「每當孩子對我們說聲『謝謝老師』時,就是一大滿足!」廖宇晴也深深地相信,能付出的人最幸福。

王運敬主任說明:「在疫情底下,所有的援助行動,都在跟時間賽跑,暑期營養紓困、線上伴學等,都不能一個月後再進行,也不能一星期之後再說,發現有需要,都是當天思維、當天規畫,隔天就進行持續性的運作,一週內就開始推動、跨界合作。」

王運敬期待,透過線上伴學行動,降低弱勢學童的孤獨感,支持孩子的學習力,「只要有機會接觸到一位小朋友,就可以在他的人生當中種下善的種子。」

青年線上伴學趣計畫發布後,收到不少海外人士傳訊,有留學、定居日本的僑民,願意擔任日文翻譯回報日本的培育;也有教授華僑子女中文的義大利老師希望效力。這也觸發團隊構思,未來在慈濟國際青年會的各國人才投入下,把全球弱勢學童一個一個拉上來。「可讓美國的孩子教臺灣孩子英文、英國的孩子教臺灣孩子科學、臺灣孩子教莫三比克孩子華語……」王運敬主任說明:「這也就是上人所說的『天空學院』概念,會需要一大群有愛心的優質青年一起投入。」

九月開學後,線上伴學預計將持續進行。網路科技的便利,突破了有形、實體活動的籓籬,讓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可以分享所學,也紓解弱勢家庭學童在家學習的孤獨與挫折。線上遊戲學習平臺PaGamO創辦人、臺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曾說,「給孩子一雙學習的翅膀」,或許在疫情尚未消弭的此時,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伴」;只要能提供他們適合的網路電腦工具,加上適時的關懷與陪伴,相信那就是孩子的一雙學習翅膀。

▍附錄

扶助弱小 為人生領航

撰文‧廖哲民

從「領航員培力計畫」到「青年線上伴學趣」, 不只是單純的工讀,更能從陪伴小朋友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原來做得到!

媒合工讀與伴學的模式,早在二○二○年三月疫情初期,慈濟基金會東區社工團隊「領航員培力計畫」中已有跡可循。

這項計畫是針對慈濟關懷的弱勢家庭大專青年,提供擔任營隊隊輔、行政文書處理、協助記錄社區環保與長照服務,以及一對一為關懷戶學童課輔等打工機會,讓接受關懷、陪伴的他們,在打工中也能將這分關懷延伸出去。

沒想到,今年五月開始,臺灣本土疫情延燒,實體活動隨之減少,「領航員」們還是需要工讀儲蓄開學後的生活費、學費,而關懷戶學童的學習因停課不停學更需要協助,因此,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東區社福室主任邱妙儒拋出「線上學伴」的想法,針對孩子的需求,媒合具有專業能力的關懷戶大學生一對一與孩子線上互動,也因此在六月成為全臺「青年線上伴學趣」計畫的發想前奏。

「線上的陪伴完全解決了空間的限制,也不會有距離的問題。」邱妙儒舉例說,有宜蘭的大學生陪伴臺東的孩子學運動,還有大學生教其他縣市的小學生吹口琴,社工員更發現有國高中生正準備升學考試,便讓學科能力較強的大學生線上教孩子解題、複習。

只是,類似上線當家教的工讀,起先參與者不多,但透過領航員計畫內部網路社群的分享,愈來愈多參與過打工計畫的大學生覺得,「我應該也可以吧!」、「真的嘗試之後,其實也沒有這麼難!」

八月初統計,在宜花東地區已媒合了超過八十對線上學伴,每一組的領航員大學生會事前為小朋友量身設計課程,找尋適合的資源提升上課品質;求好心切的一些大學生,還會與社工員討論:「怎麼樣設計會更好?」邱妙儒說,線上伴學這樣的打工方案,不會只有暑假,要讓溫馨、善的循環,持續補弱勢學童家庭功能的不足,也讓關懷戶大專學生能持續工讀、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