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新軌跡

社論
社論

全臺新冠肺炎疫情五月中轉趨嚴峻,政府實施的三級警戒延續至七月下旬,終於降為二級。所幸在這段期間,教育沒有停頓,各級學校學生得以「停課不停學」,改以線上遠距的方式學習。

在疫情尚未看見終點前,這樣的上課方式顯然將成為常態,影響所及,可能會剝奪不少學生的受教機會。

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二○二一年度《全球風險報告》(The Global Risks Report)中指出,對網路依賴的程度愈高,一國之內、或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將更明顯,網路使用受限的孩子將面臨更嚴重的教育不平等。

此種網路資源運用不均造成的「數位落差」,被視為是新增的全球風險。

臺灣無線網路高度普及,根據調查,家戶上網比率近九年來均維持在八成以上,即使在偏鄉也有一定水準。但是,除了電腦設備匱乏的問題外,疫情期間出現的「線上中輟」現象仍令人擔憂。

不論在都市或偏鄉,都有學生無法順利連線學習,究其主因,是來自家庭外的支持系統趨於薄弱。對許多弱勢家庭的學生而言,學校老師原先扮演輔導和協助的重要角色,這些日常的互動與情感維繫,遇上停課就容易中斷。

此時特別需要為他們開闢更多的學習機會,透過家訪或電話訪問,多方提供社會慈善福利資源。

在本期主題報導中,慈濟基金會除了募集二手電腦,也和不同團體合作,提供弱勢學子上網設備。「青年線上伴學趣」專案是和線上平臺跨界合作,媒合需要工讀機會以賺取學費的大專生,在暑假期間於線上陪伴弱勢中小學生共同學習。

花蓮慈大附中的師長也透過跨科協同教學,展現創意,力求讓學生有更深刻的學習體會,線上教學的考驗也令他們重新思索教育的本質和功能。

科技發展的目的在於改善生活,增進全體人類的福祉,而非加深人與人間的不平等。證嚴上人曾言,科技發揮智慧,方能令慈悲普及天下。

其中還關係「數位素養」的培養,懂得如何在資訊大海中篩選所需的工具,有能力辨別資訊的真偽,以及避開網路世界的潛在危險,不為科技宰制,也是教育出現新軌跡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