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至十四日 愛護生靈天地寬

7.13~14《農六月‧初四至初五》

【靜思小語】不要為貪口欲而讓自己的心狹窄,完全看不到、感受不到動物的苦。

轉葷為素成風氣

「究竟疫情何日才能過去呢?我不斷地提醒大家要齋戒茹素,必須等到茹素的人增加、吃葷的人減少,大多數人都轉葷為素,這樣的風氣形成了,疫情才可以漸漸消弭。」

十三日志工早會,上人開示,天真自然的本性就是愛,愛護天地萬物是人的本性,這分清淨本性永恆存在,只是凡夫眾生在累生累世以來受到環境污染,心在迷途中,污濁的習氣使本性模糊,對於吃葷已經習以為常,不覺得自己是在殺生造業。

上人感嘆眾生業力深重,此時想要轉變人們的心態,要對大眾勸素,實在是「很難說」,覺得說了也沒什麼用處。但這一波如同大災難的瘟疫發生了,大家都看得見病毒傳染的可怕,實在是非說不可了,藉此警惕人人要有所覺悟。

「有覺悟,就要懺悔;能懺悔,心才能淨化。若不懺悔,對於什麼是淨化、為什麼要淨化,會渾然不覺,並且還認為自然的生活本來就是要葷食;因為顛倒是非,養成強欺弱的心態。」

上人從畜牧養殖業說起,只是為了人類的口腹貪欲,動物被集中拘束在小小的空間裏,失去了自由;三餐給的飼料,沒有選擇、不得不吃;時間到了,被捉了、殺了,全身的毛被拔光,倒懸高掛著,任憑選購;消費者買回家以後,將之切塊放入沸騰的熱鍋裏,再撈起來送上桌,成為人人吞下的葷食。

一條生命幾人分食,殺生吞食以為享樂,未來必將面對眾生共業的業報。如今已見氣候變遷,水火災難使得大地變色,天乾地燥、五穀歉收,森林消失、居地破壞;再加上人口愈來愈多,糧食愈來愈少,地球大環境遭遇嚴重浩劫,頻繁告急的災難,使得眾生生活苦不堪言。

「葷食所吃的就是欠債餐,欠眾生命的這筆債,未來總是要償還,逃不過因緣果報、躲不過六道輪迴。因為眾生共業,改變了宇宙天地間的氣象與氣候,人類共同在猶如燥熱鍋爐的天地之間受苦難,就如同眾生身被我們蒸、煎、滾、炸那般。要消弭眾生共造的業障,就要先把人心調好,開闊心靈。不要為貪口欲而讓自己的心狹窄,完全看不到、感受不到動物的苦,非吃牠不可;心寬天地寬,應放寬自己的心,放生、護生、愛護生靈,與萬物共生息,則天地無限寬廣。」

上人說,世間萬物各有不同的生活型態,人們應該擴展自己的生活圈,愛護世間形形色色的眾生。新冠肺炎疫情給予人類一個方向——「大哉教育,食事為大」。吃的事情很重要,而且關係重大,人們要從吃的這件大事,覺悟天地間的道理,不再從口吞生命,而是從口說道理,茹素推素行菩薩道,才真正是功德無量。

當健壯大樹成林

大林慈濟醫院主管同仁透過網路視訊與上人座談,分享自五月以來,設立新冠肺炎專責病房的照護過程,以及患者出院後的關懷;大林慈院也承擔起篩檢、疫苗注射任務,守護鄉親健康。上人肯定醫療同仁是以佛心、菩薩心愛護眾生,溫馨的醫病互動讓人在嚴峻的疫情中感受溫暖。

大林慈院位處市郊,病患大多來自附近鄉鎮,同仁與病患的對談總是「草根味」濃厚,對待年長病患如同對待自家長輩般有耐心與愛心。上人表示,大林慈院正如其名,健壯的大樹成林,庇蔭當地,不只為鄉親治病、給藥,最重要的是安定了他們的心。

「都會區的人們接收較多資訊,對防疫有基本概念;住在鄉間的年長者或許了解不多,對於瘟疫就會產生恐懼。慈濟醫療要照顧好他們的身體,安住他們的心理,用簡單的說法為他們做衛生教育。而且因為防疫要盡量避免跨區域移動,可能他們的子孫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回來看他們,心情難免落寞,所以期待大林慈院的醫王與菩薩,要多關懷他們的心靈健康。」

雲嘉地區除了大林慈院,還有斗六慈濟醫院與嘉義慈濟診所,上人說,疫情期間每一所醫院都很「幸福」,大家承擔甚重,但是都很甘願,甘願做就能歡喜受。還是要再次叮嚀同仁們做好自我防護,才能照顧好社區民眾以及南部慈濟法親的健康。

對慈濟醫療期許

七月十四日聆聽花蓮慈院團隊報告院務後,上人表示,只要聽到、看到慈院同仁以真誠的愛心照顧病患,就由衷地感動與感恩。醫護同仁出於體貼病患的心,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就能讓病患深深感動,無論身體的病苦能否徹底根除,心靈已經受到撫慰,這一個動作可以讓病患永銘於心。所以醫病之間貴在真誠。

「在我年少時,在我的內心裏,就感覺既來人間必有使命,做人就是要頂天立地去背負責任。當年剛離開家庭時才二十多歲,現在已經八十多歲了。早期我天天都要去花蓮慈濟醫院關心探視,如今不用再出門,醫師、護理師都會回來精舍和我分享,讓我知道慈濟的醫療在不斷進步中。」

慈濟在臺灣有四所大型醫院、三所小型醫院以及一間診所,在上人心目中,醫護同仁就如大醫王與白衣大士,人人皆是有志一同而真誠付出,從事醫療工作都是以救人為目標,而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慈濟醫院不是為營利而建設,我向來不會問起、也不在意醫院是賺錢或賠錢;我很在意、很想要聽的是,我們的醫院現在可以救多少人,我們的醫院是如何服務人群。聽到醫護同仁談起如何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如何溫柔地陪伴病患,如何溫馨地看顧老人家,我的內心便十分感恩!」

「花蓮在臺灣並非地處後山,我常說花蓮是前山而不是後山,因為太陽早上從東部海面升起時,陽光先照射到東部的山。人生有自然法則,雖然我也無法常在,但是我很安心,因為慈濟醫護人員會很穩定地延續醫療志業。就如日頭浮海先照到東部的山,慈濟第一代的醫療志業要提起志節與使命,一代一代永恆地傳承慈濟醫療精神,成就歷史上的醫療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