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國料理結好緣

她認為最美味的料理,是慈濟園區香積志工準備的便當,每天由不同人手準備,豐富多彩又營養;就像她與新住民姊妹共同製作的拿手菜,每一口美味化為愛心,與人結好緣。

每日早上七點半,黃明虹準時抵達慈濟板橋園區環保站,她跟車到固定環保據點收回收物,又回來站內分類、清洗塑膠袋,曬水果套袋,一邊忙碌、一邊與夥伴們話家常。風雨無阻做環保的志工們,都希望回收資源可以守護大地,保護地球,也知道茹素者碳排放量遠比葷食者低,因此素食是最佳選項。

由葷轉素前,黃明虹偶爾會前往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也就是俗稱的緬甸街一帶,採購緬甸料理解饞。家鄉的飲食習慣重酸重辣,例如用綜合豆、炸蒜片、蝦米和蒸煮發酵後的茶葉所做的「拌鹹茶」,是緬甸迎客必備的國菜,口味就混合酸、鹹、苦和辣這四種味道。即使拌鹹茶被統稱為茶葉沙拉,它仍帶有少許的葷食,反映出南傳佛教國度庶民飲食文化。

不過在佛教歷史悠久的緬甸,黃明虹自小就對素食有了基本概念,「從前阿嬤還會在水燈節時持齋九日,迎接神佛返回人間。」雖然當時黃明虹沒有跟著吃素,但她也理解因宗教而齋戒祈福的舉動。

二○一一年,為參與《法譬如水》經藏演繹而齋戒一百零八天,是讓黃明虹由葷轉素、不受以往飲食觀束縛的契機。「願生生世世持齋戒,不聞哀號宰殺聲」,讓她在聽到時就備受感動,更警醒自己不該為了一時口欲而宰殺生命,毅然改為素食。原本就不挑食的她,並沒有不適應的時期,如今她關心的是如何吃得飽、吃得健康。

孩子已經成家立業,她身為全職環保志工,平日勞動之後最佳美味便是園區香積志工準備的便當,「師兄師姊的便當,每天都由不同人手料理,菜色搭配豐富又好吃,吃得飽又保證身體健康。」

秉持簡單省時的原則,她在家下廚料理,幾樣青菜佐白飯解決一餐,有時吃膩了,就燙一把麵加素肉燥換口味;每天早上出門前,快速便捷的還有沖泡的五穀粉、豆漿粉加麥片,滿足身體營養所需。被問到是否擔心吃素營養不足,「我不覺得會營養不均衡啊,因為健檢報告顯示身體的各項健康指標都很正常。」

婆婆雖然失智認不得媳婦了,還是擔心明虹不夠營養,反對她吃素,先生則抱以支持的態度鼓勵明虹。家人意見分歧,黃明虹耐心面對。曾經有一次她跌傷腦震盪,接受手術,住院期間依舊茹素,術後五天順利出院,身體狀況良好,吃素無礙健康不言自明。如今,當她在先生老家陪伴婆婆時,婆婆和外籍看護也會一同茹素。

為了推廣素食,黃明虹每月抽空與新住民姊妹們參與素食義賣,大家利用以往在成長班舉辦的「一家一菜」經驗,同心協力推出各式料理,陸續為慈濟購捐新冠疫苗、援助烏克蘭難民募心募愛。自去年十月起,至今每月持續推出新品,芋頭酥、鳳梨酥等糕點,還有頗受歡迎的涼拌木瓜、咖哩、椰奶樹薯、炸天貝餅等異國料理。遇到大量訂單,無法和平時一樣抽一天聚在某一人家裏烹煮,就得借用板橋慈濟園區廚房,或借用烘焙房準備。

六月時,大家為援助烏克蘭難民,用心做桃膠銀耳蓮子湯義賣,清甜滋養,引來眾人熱烈捧場。黃明虹感恩地說:「做好的成品都有賣出去,與大家結緣還能捐善款;雖然過程很累,但覺得很歡喜。」

每一口美味化為愛心,還能推廣素食,成長班姊妹們愈做愈起勁,讓更多人歡喜,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