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至二十七日 發揮智慧善用知識

7.26~27《農六月‧二十八至二十九》

【靜思小語】教育傳授知識,還要增加智慧,能過濾污濁煩惱,維持純真善性。

把正法帶回佛陀出生地

七月二十六日志工早會,上人談到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走入尼泊爾,在藍毗尼進行慈善醫療援助,同時追尋佛陀足跡,也看見佛陀故鄉的現況。摩耶夫人生下悉達多太子的藍毗尼園,現在是藍毗尼文化市,有幾處修行道場,其中有不少出家僧侶,延續著托缽受供養的生活;平時有許多觀光客與朝聖者來到藍毗尼,卻無法帶動整體環境提升,地方缺乏基礎建設,居民貧苦,各項資源都很匱乏。

另有印度士楊、世國師兄拍攝王舍城的影像回傳,看到王舍城範圍不大,如同臺灣縣市裏的一個區,城外的居民生活亦是困苦。上人有感而言,釋迦牟尼佛當年看見的人間苦況,到了二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沒有太大的改變,底層居民的生活仍然極為貧困,城鎮沒有太多現代化設施,大地乾旱,一片沙土。

上人感恩星馬慈濟人依照佛陀教育的菩薩精神,把大乘佛法帶回佛陀的出生地藍毗尼,推行慈善醫療援助事務,與麥特立法師建立深厚情誼,並租下法師的堂妹頓渡師姊所提供的一處房舍作為慈濟據點,這讓自己覺得想要回饋佛陀故鄉的心願,已經邁開腳步;有了固定的落腳點,自己的心也安穩下來,開始思考如何從這棟房屋建立「菩薩基地」,培育人間菩薩,為當地造福,義診、助學、和佛教修行團體合作慈善供餐、職業輔導等等,「要先為他們穩定生機,吃得飽、有安居處,還有受教育的機會,才能讓佛法精神穩定落實於當地。」

上人提到印度士楊、世國師兄陪伴腹大如鼓的男孩山迪普與其父母,從王舍城遠赴新德里的大醫院就醫治療,醫師為他引出積存在腹部的尿液,男孩已經恢復這個年齡該有的身形,也展露出這個年紀該有的純真笑容。「世界上有這麼多苦難人,要如何救助?現在的科技很發達,讓我們看到與我們同樣生活在這個時候,距離我們遙遠的地方,人們的生活狀態。他們在印度,我們在臺灣;他們的生活是那樣貧苦,而我們能夠生活在臺灣是很有福的。有福,不是憑空而來,是我們過去造福,所以帶著福緣生來人間,並且共住臺灣;臺灣有福,所以我們有辦法幫助到佛陀故鄉。」

上人勉眾合心,合於慈悲喜捨的佛菩薩心,會合因緣、會合力量幫助翻轉苦難人生,從心靈到生活都能轉貧為富。要達到這個目標,要有人力還要有物力,需要有人發心走入苦難之地,還要有各地慈濟人募集愛心力量,讓發心的人間菩薩有力量去解救、扶助苦難眾生。除了幫助他們改善生活,同時啟發愛心,有造福的心,才會有福緣;待他們生活安穩了,「苦既拔已,復為說法」,引導他們成為人間菩薩。

讓人生發揮最大的價值

七月二十七日,教育志業主管同仁返回精舍,慈濟科技大學耿念慈老師報告農業生物科技,慈濟大學楊志鴻老師與花蓮慈院蕭永政治療師報告足底核心訓練器研發進度。

上人開示,教學研究最重要的是歸於人間實用,不起眼的小物品也可以發揮很大的效用,過程中要有人用心研究,並且有耐心不斷地實驗改良。「你們之所以研究有成,是因為你們有信心,相信這是有用的,所以信、願、行而做出成果。慈濟志業也是因為大家有信心,共同認真開闢、鋪展這條人間的菩薩道路,才能從臺灣鋪向國際。」

上人說,無論這條人間菩薩道鋪展得多遠,慈濟志業都不能脫離慈濟精神,要實踐慈濟的道理。「我最重視的是守志奉道─此生的志向就是『慈濟』二字,從最初啟動一念心,發願慈悲濟世,用愛付出無所求,時時念感恩。但是我最近自我更正,不是無所求,我有所求,所求的是大愛廣披天下,不只在花蓮、在臺灣,期待能從小小的臺灣發光發亮,擴展到普天之下,讓世界亮起來。」

上人表示,大家長時間投入心力研發出在人間有妙用的物資,就要趕緊推廣,讓人間普遍運用,莫使之變成商業牟利之用,要讓更多人體驗到這些物品的妙用。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人從出生就開始走向衰老、死亡,世間的物品從成形開始逐漸老舊敗壞,所以要有所覺悟,把握還有體力可以做事、物質還有用的時候,趕緊讓人生發揮最大的價值,讓物品發揮最大的效用。確認是對的方向,所做的是利益眾生的事情,就要積極精進。

上人說,慈濟人來自許多國家,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但是共事時卻能很快統合意見,用相同的做事方法為人群付出,是因為人人合心。校長、老師們與師父同在花蓮,並且都在慈濟,是因為彼此有緣,有共同的精神方向,要合心承擔起教育重任,教導學生的心念向善,能夠用智慧將所學習的知識發揮於利益人間。

「教育若只傳授知識,有可能被用於為惡,對人間造成大損害;能夠引導學生增長智慧,他們自然會隔離、過濾污濁煩惱,維持純真善性。慈濟的教育精髓要不斷傳承,就如骨髓移植,我們在教育中也要移植法髓,讓孩子們運用智慧、發揮大愛在人間,這才是我們從事教育的價值,也是我們此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