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至十八日 感恩時刻

7.17~18《農六月‧十九至二十》

【靜思小語】今天時間沒有空過,沒有說錯話、做錯事,說感恩的時候,就是最快樂的時候。

為教育樹立典範

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一群愛心教師所組成的志工團體─「慈濟教師聯誼會」(簡稱教聯會),在花蓮靜思堂召開成立大會,經過三十載歲月,今年七月十五至十七日,臺灣各地教聯會老師們再度於花蓮靜思堂聚首,共同參與「慈濟教聯清淨愛‧三十有成悲智行」教聯論壇暨感恩慶典。

十七日,活動進行第三天,教聯會老師們與上人座談。聽到多位老師投入慈濟二、三十年,還有老師是從大學時期加入慈青,畢業後從事教職,也投入教聯會,上人開示:「你們此生很有福,從年輕時在校學習,就想要從事教育工作,立志成為老師。而今此願已成,且與慈濟結緣,教聯會也三十年了,『三十而立』,要往前精進、持續成長。」

上人說,〈老師心菩薩心〉這首慈濟歌很貼切,老師們的這一念心永恆與師父的心貼合;師徒之間有過去的因緣,這分因緣讓大家此時共聚在慈濟,還要牢記師徒有約於未來,直到生生世世。「生生世世,我都要在人間,我不求往生西方。地藏菩薩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的願是人間眾生未度盡,誓不成佛。成佛談何容易?地獄要空很難,人間眾生更難以度盡。人人都有習氣,修行就是要斷習氣,而且要有方向,朝目標前進,分寸不偏。」

上人形容無明的凡夫心就如不透光的暗室,若能打開門窗,佛法的光就能照亮凡夫心;或是有人點亮燭燈,從一支點燃的蠟燭開始,不斷引燃其他蠟燭,直到照亮整個空間。人人心中都有一根能照亮周圍環境的蠟燭,要點亮它才能讓人看見;同理,教聯會的精神品質,也要從服裝儀容、談吐舉動中展現出來。

「教聯會成立之初,師父就要求整體美,從頭髮、制服到行住坐臥的儀態都要整齊,連女老師的裙子長度,從地面量起要離地多少吋,讓大家站整排,一看過去都是平齊的,由此可見我過去對教聯會有很高標準的要求。很感恩北、中、南區都有人負責帶動教聯會,對老師的要求同樣嚴格,不過他們也因此受人批評。」上人說,要負起責任指導別人,總是難免受批評,一定要堪忍;堪忍者可以成就大事,也讓人感覺到這是一位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理想的人,是很成功的人間典範。

上人肯定老師們樹立教師典範,要自我肯定與讚歎,此生無悔。「我也很肯定、讚歎自己,因為我聽到報告,有二萬多位受證的教聯會老師,這二萬多的老師應該都認識師父,我都把每一位當成弟子。老師們也都把我當成師父,才會那樣用心付出,把握時間、放下身段對待學生與同事,用心招呼同事來慈濟,走入慈濟教聯會。這就是修行,我把你們當成我的同修,這一生與我同修同行,還要合心傳承,開道鋪路,接引後來的人繼續走上這一條路,師徒之情永不脫離。」

提菜籃、挑米籮

七月十八日,聆聽慈善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期勉大家加強願力,勇於承擔。「在我還沒有出家之前,是發願要提天下菜籃;出了家,看到人間苦難,再發願要挑米籮。從提菜籃的那一念心,直到挑米籮,這五十多年的地球人口增加多少?所以不斷呼籲大家共同發心,還要不斷自我訓練,加強力量。」

上人說,佛陀為了度眾生,要讓眾生體會佛之知見的一大事因緣而在人間成道並說法,到最後開權顯實講《法華經》的大乘菩薩法,這是佛陀來到人間的一大目的。而自己這五十多年來也是為「一大事」而分秒不空過─為天下眾生提菜籃、挑天下的米籮,只要有人間菩薩的國度,當地的貧窮苦難人就有機會得到救助。

早期在舊大殿講《無量義經》,是坐在供桌下方,對幾位出家、在家弟子宣講。「那時人不多,總是自己念佛,還要敲地鐘、木魚,就在那張桌子下講經;可知道《無量義經》這一條路通達菩薩道,是生生世世都要走的長遠路。所以你們要用心讀,最好天天讀一品,就能體會慈濟所走的路,都不離《無量義經》,也要用經文道理鼓勵人間菩薩。」

上人說,並非要大家鑽研佛典文字,而是把握佛法精神,在人間力行實踐,發揮人生價值。就如辛巴威朱金財師兄,當地苦難人多,但慈濟人少,他總是不辭辛勞,盡心盡力去幫助,他用真誠的愛心付出無所求,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十年前當地通貨膨脹嚴重,經濟崩潰,他曾帶回已凍結的辛巴威幣,一張面額一千億、一張五百億,而這張五百億的鈔票還買不到兩根香蕉,現在這張鈔票還壓在上人桌子的玻璃墊之下。

「我用這張五百億辛巴威幣的紙鈔時時提醒自己,那個地方那麼苦,我來生有沒有因緣把佛法帶到那裏,去改變他們的苦?若想要為苦難人翻轉人生,別無他法,必須呼籲更多愛心人,牽起慈濟因緣,用共同的心志造福人間。」

上人說,每次開放連線的會議或座談,都有動輒上千的連線點,來自不同個國家的慈濟人與會眾,不分白天夜晚,同步聆聽。「有時候看到非洲的志工要到會所聽法或開會,要靠著雙腳走很遠的路,甚至在半路席地而眠,白天繼續趕路,只為了來聽師父說話。如果想到這些,我就會自我打氣,即使辛苦拖命也要出來說話。」

上人期勉全球慈濟人、志業體的主管同仁珍惜把握聞法的機會,讓法深銘於意識中;「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裏所說的業就是業識,生生世世的善惡業都會收納在意識中;所以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要謹慎,要累積好因緣,不要累積仇怨、惡業。

「學佛要學得覺悟之道。樣樣都知道就是覺,知道了就要用心分析,對的要認真做,不對的不能犯錯。要減少欲念,知足常樂─要知足,才能培養出愛心,才會願意捨,付出無所求,還要時常說感恩。當我說感恩的時候,就是最快樂的時候,因為今天的時間沒有空過,沒有說錯話、做錯事,還能聽到人間菩薩的分享,所以心靈總是輕安自在。」上人與眾分享自己的心境,勉勵大家用心精進,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