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20《農六月‧二十一至二十二》
【靜思小語】為自己的發心立願,堪忍一切不如意事,就能轉苦為福,造福人間。
東方琉璃光世界的藥師佛
七月十九日,臺中慈濟醫院醫療團隊與上人座談,也與慈院慈濟部會議室連線,同仁分享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守護生命的感人事蹟。
上人開示:「對於我來說,我最重視的人間生命健康,已經有醫療志業承擔,我很安心,也很慶幸我很有福,有一群很好的醫療同仁,在院長帶領下,都是以師志為己志,心願相同,讓我心無掛礙,也為慈濟醫療建立了很好的形象。」
「農曆每月二十四日,精舍誦《藥師經》,藥師佛是東方琉璃世界的佛,表示透徹的光明;各位真誠的愛,也如同這分透徹的光明。所以我很尊敬各位,因為你們代替我完成心願,救了難以數計的人脫離身心之苦,功德無量!」
「雖然我們付出無所求,但是不求自得,你們天天都得到歡喜,不過你們是用生命走入生命去搶救生命,要成功搶救一個生命,要先辛苦付出。但是大家已經有默契,不說辛苦而說幸福,不認為長時間搶救生命是苦,而是造福,因為你們發心立願,早就知道當醫師、護理師都很辛苦,而且有時候真心誠意、不計一切救治病患,對方卻認為這是理所當然,沒有感恩心,一句話說『有功無賞,打破要賠』,某些病患家屬不講道理等等。你們也沒有因此退縮。」
上人說,醫療同仁們不計一切,付出心力救治病患,都不為其他,是為了自己的發心立願,所以任勞任怨,堪忍一切不如意事。「有仁德的人,一定要堪得起辛苦,還能轉苦為福,造福人間,也為生命提升價值,為慧命累積福德。」
「常教大家盤點自己的生命,我也常常自我盤點,覺得很享受,而且我會為自己計分,我認為自己超過一百分,因為我守本分、守戒律,很盡心付出。所以我認為此生無憾。」上人表示,從出家到現在有六十年了,出家前與修道法師同行,離開豐原到鹿野,帶髮修行。「那時我天天站在鹿野山間,看著對面的都蘭山,我稱之為『度難山』,自我勉勵要度過關關卡卡的困難。」
「這是我自發的願,任何困難我都願意忍,要學習如同藥師佛的透徹心境。我來到花蓮以後,看到花蓮的醫療資源匱乏,而後發心蓋醫院,實在是很自不量力,面對了真正的『難』。其實修行生活清苦、修行過程的困難都不算難,等我發願要挑起醫療志業,才真正面對困難。」
上人提到自己為了眾生而挑起醫療重擔,最困難的部分不是勸募建院基金,而是招募醫療人員。「醫師向來是人人拜託、請求救命的對象,所以醫師難免有傲氣,但是我相信只要啟發其真誠之愛,醫師就是大醫王,是名副其實東方琉璃光世界的藥師佛。」
「有藥師佛,還需要護理師如白衣大士,慈悲照護病患。今天分享的有十個科,這十個科,除了醫師以外,都需要護理師的輔助。護理師如同乘願再來的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過去正法明如來,早已成佛,只因不忍娑婆眾生受苦,所以倒駕慈航來到娑婆世界,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上人說,娑婆眾生之病,不只是身體的病,還有心理的病,以及心靈無明的病,引發種種苦難。所以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化身,融入群眾中,方便度眾生,三十二應化身都有觀世音菩薩的精神理念。
上人說,要達到全人醫療,不能只靠單一科、單一位醫師就能做到,必須跨科整合,全院和合。就如慈濟人遍布國際,目前就有十八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在二千四百多個連線點,同步聆聽主管同仁們的分享;全球時區不同,有些國家正是深夜,師兄師姊們仍然把握機會上線與會,慈濟的力量就是如此「合」起來的。醫院各科室的每一位同仁都能合心,就能與全球慈濟人共同一心,大醫王的大愛與天下的菩薩覺有情合起來,愛護全球眾生。
無欲無求的心境海闊天空
七月二十日,慈濟大學教育傳播學院何縕琪院長報告慈濟教聯會教師的「教育愛研究」,羅廷瑛副教授分享慈濟大學的另類輔導─以慈誠懿德爸媽的生活輔導方案為例;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郭育倫助理教授分享慈濟學的實踐─慈濟教會我的事。
上人說,慈濟教育在東臺灣做出成績,從幼教到大學、研究所都具備了,真正為東臺灣、為花蓮造福;也因為慈濟在花蓮有醫院、有學校,為花蓮招來了許多人才。「時間累積一切,時間成就一切,時間也會帶走一切。所以我們要把握現在,好好地自我成就,也做好傳承,拉長情、擴大愛,要教育出『覺有情』,不要讓學生糊塗無明。」
上人感嘆現在科技發達,年輕人有高知識、高學歷,但是缺乏高智慧;要將貪欲、煩惱去除,才能顯露智慧,運用所學利益天地人間。「師父自己是無求無欲,所以心境可以海闊天空;雖然我是無求無欲,不過我很精進,也很期待大家要精進。我已經是這樣的年齡了,還是天天要學習,從地球看到宇宙星空,不斷探討佛陀的心靈世界。現代科技更可以印證佛法真實不虛,見證佛陀的覺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