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日 心有餘力就足

7.11《農六月‧十三》

【靜思小語】心能滿足,就有餘力助人;放縱貪欲,永遠都會覺得欠缺。

八分飽,二分救人好

人的心靈有欲念就有所求,然而得到了想要的,還想要更多,貪得無厭,貪欲氾濫,所以消費過度而造成浪費。如今全球人口將近八十億,有限的地球空間與資源,要供應這麼多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已是一大負擔,加以人們隨著欲念,無法節制地消費、浪費,即導致資源缺乏的危機。

上人於早會開示,世間種種災難發生的根源在人心,人的貪欲就像無底洞一般,難以滿足。在慈濟環保站裏,志工整理回收的二手衣,發現許多都是標籤未拆,可能還沒有穿過的新衣就被丟棄,若沒有經過回收整理再利用,也就變成垃圾,加重環境的負擔。

人們大量消費與浪費的除了衣物還有食物,許多食物吃不完成為廚餘,甚至還未經食用就因過期被丟棄;然而世界上還有許多貧苦飢餓的人,難以求得溫飽。

上人感嘆世間貧富不均,富有的人們奢侈浪費,窮困人的生存環境惡劣、資源匱乏。所以天天呼籲大眾啟發愛心,只要生活節約,省下平時浪費的部分,就有力量幫助飢餓的人;也不要浪費,保護大地平安。

「最近重提『八分飽,二分救人好』,這是我們要不斷呼籲的,否則將來地球資源被人們開發、消耗殆盡,環境被污染、破壞嚴重,可能連要省下二分的機會都沒有了,有錢也買不到能源和糧食。」

斯里蘭卡政府日前宣告破產,當地經濟崩潰、政治動盪,民生物資短缺、電力中斷、交通癱瘓,全國二千二百萬人口陷入窘境。上人感嘆談及二○○四年底印度洋大海嘯,斯里蘭卡災情慘重,由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前往急難救助,而後把握因緣在漢班托塔建設慈濟大愛村,以及「國立慈濟中學」。

「慈濟人平時募集愛的能量,邀約人人用愛付出─我們健康平安,吃得飽、不缺物資,看到哪一個國家發生困難,就將平時募集的愛心力量會合起來去幫助。不只是一時給予米糧、衣物、棉被等物資,若有因緣,還可以為流離失所的人建設慈濟村。當年慈濟人去援助,也播下種子,與他們建立了真誠的情誼,陪伴著他們,讓他們生活安定,同時帶給這個國家希望,為他們蓋學校。」

「這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就讀慈濟中學的孩子,現在也出社會了。慈濟給予安心、安身、安生,讓他們安居樂業,擁有自己的家園,有自立的生機,子弟還能接受教育,未來有希望。所以說來,慈濟真的是慈悲濟世,不是只有救濟那個社區,而是給予世間生機。」

上人請大家珍惜同在慈濟為人間付出的殊勝因緣,或許來不及參與過去的慈善賑災行動,不過現在還有許多正在進行中的慈濟事,需要大家投入;世界上有許多苦難人需要幫助,要靠慈濟人呼喚親友、邀約民眾共同付出愛心。付出助人,就是在心中播下一顆愛的種子,也許在遙遠的國度、陌生的城市萌芽生長,長成大樹,能夠就地呼喚、帶動愛心,長成一片菩提林。

「從我們的生活做起,收攝貪欲,不要浪費,做到『八分飽,二分救人好』。心能滿足,就有餘力幫助人;如果放縱貪欲,永遠不滿足,永遠都覺得很欠缺,原本吃八分飽就足夠,卻要吃到十二分飽,就對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我們要懂得調整,生活用度恰恰好,有餘力就要趕快幫助人,『滴水成河,粒米成籮』,合力救助世間的貧病苦難人。」

盤點歷史也感受到愛

聆聽文史處主管同仁報告後,上人說,現在的《慈濟》月刊,每個月的內容很豐富,早期的只有半張新聞紙,主要作為捐款徵信,三元、五元、十元的捐款者寫得密密麻麻。

上人請主管同仁們從那些半張的新聞紙盤點早期慈濟歷史,那是最原始、原味的記述,從中可以看見慈濟的點滴力量得來不易,慈善工作也面對重重困難,亦可感受到最真誠無染的愛。

剛剛聽到同仁提起鄭柏、李實先伉儷,上人說,鄭柏師兄幫精舍裝電話,因為當年精舍附近還沒有架設通訊線路,必須從大馬路架設線路設施,花了七萬多元,是他十幾個月的月薪,他卻能夠如此大捨,為慈濟而付出。

還有最早的三位在家弟子─靜宏、靜緣、靜念師姊,上人說,若沒有她們三位來懇求,自己原本不打算收弟子,而現在靜思弟子遍布國際,就是從這三位延伸而來。「每天我走出書房,都會先看看那二棵梅樹,那是靜宏的先生從合歡山帶來給我,由我親手所種。見境思人,我看著梅樹,內心總是呼喚著靜宏。慈濟大藏經如詩,慈濟文史裏有很豐富的故事,要將這些好好地寫出來,這都是一篇篇的藏經,是寶貴的慈濟歷史。」

最初點燃的幾支蠟燭

週一午後,慈善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海內外慈善足跡,上人說,在二、三十年前,要跨國賑災是很不容易的,當時的慈濟人少力弱,交通也不像現在這麼方便,但是再怎麼困難,慈濟人都一一完成了,「所以請各位菩薩要好好地將那些歷史撿回來,這算是對慈濟人的回饋,將他們所做的一切收錄於慈濟大藏經,成就他們永恆的慧命,這就是我的心願。」

談及正在尼泊爾藍毗尼進行的慈善醫療援助,上人期待全球慈濟人都關注此事,也很感恩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不辭辛勞前往,與地方人士互動;只要當地居民受到接引,願意投入,每一位都是一顆種子,可以落地生根,再產生無量種子,就地開展菩提林。所以慈濟人要用心,像一支點燃的蠟燭,不斷引燃其他蠟燭,讓原本漆黑的暗室愈來愈明亮。

慈濟委員號碼一百號以內的慈濟人,就是點亮暗室的最初幾支蠟燭。上人說,若沒有這群資深慈濟人,就沒有如今的慈濟世界;即使當時的慈濟委員向會員所收的功德款就是幾十元、幾百元的捐款,但是點點滴滴的愛心力量,就是累積出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愛心基礎。

「我常常想起靜宏、靜緣還有靜念,最早來請求我收她們為弟子的三位慈濟委員,就是她們使我打破了不收弟子的念頭,向我拿竹筒募會員,不斷接引人投入,才有今天的慈濟。合抱之木就是從一顆微小的種子開始成長,我很感念這一分情,就是有他們點亮一支支蠟燭,才能讓現在的慈濟在世界上發光發亮。」

上人期勉慈濟人在社區接引民眾共同發心做好事,世世代代不斷在人間的暗處點燃光亮,「我口口聲聲稱呼大家是菩薩,大家也要自許為菩薩,把握時光成就菩薩道業;苦難人間要有菩薩才能得救,我們要讓未來的子子孫孫擁有健全美好的社會,以及健康平安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