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傳承

社論
社論

當今全球面臨氣候變遷和資源耗竭的危機,如何永續發展已成為緊要課題。近年來,慈濟基金會參與「永續設計行動高峰會」,今年分享的議題是「環保站改造計畫」,招募跨領域的年輕設計師,期望帶動年輕人接棒傳承。

三十餘年來,慈濟環保志業的發展始終帶著濃厚的草根力量。發心投入的志工多半依個人能力,以及能利用的環境條件各自進行,並沒有明確的推展模式,「邊走邊整隊」逐漸整合出大小不一的環保站。

時至今日,分布全臺和離島地區的社區環保點或站,有些仍在克難中運作。例如,有的位在高架橋下,雨天必須避開橋縫的落雨區;也有同樣位在橋下的環保站無法接水電,基於惜水,志工引流橋上的雨水存於水塔中。又如以分類而言,志工也運用巧思,設計工具來克服繁雜的挑戰。

環保志工以六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居多,因為做環保,產生社會參與感,也感受到年老的價值。長者每天走出家門,和他人互動,與社會網絡有所連結,也不失為一種隱形的長照。從經濟角度視之,回收在以消費為主的線性經濟中,是避免物品成為環境負擔的最後一道關卡,當回收分類愈精緻、整潔,循環再製的可能就愈高。

多數年長志工習於勞動的生命經驗,以「做環保救地球」為使命,專注於回收分類上,相較於年輕一輩的網路世代投入環保議題的方式有所不同,彼此似乎難有交集。

本期主題報導將呈現,年輕設計師在了解使用者需求的過程中,一方面看見長者令人動容之處,另一方面,也從協助年長志工賦能(empowerment)角度出發,在雙北三個環保站進行調整設計,希望能發揮更大的功能,對年輕一代也能產生吸引力。

「世代傳承」不止於此。今年七月底,《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於花蓮靜思堂彩排驗收,年底將有海外慈濟人共同參與,於高雄巨蛋首場正式演出,透過科技共赴靈山法會。新冠肺炎疫情下,腳本幾經修改、一半以上演繹者為四十五歲以下的年輕志工,可在本期特別報導一窺究竟。

慈濟宗門依循《法華經》的精神而立,成佛之道的路徑即是傳承佛陀的悲心願力,真切為人間苦難付出。藉由經藏演繹,我們期望法華精神的義理實踐將代代持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