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1《農二月‧初一至初二》
【靜思小語】有沒有做到利益人間的好事?與多少人結善緣?每天都要為自己盤點生命。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二月二十日,已至農曆二月初一,上人於早課後對眾開示,不久前才熱鬧過年,正月已經過去了,時間就在無形中、不知不覺中過去。每天都要好好地想,過去的這一天,我們做了什麼事情,有沒有法喜心得?「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天天都要自我警惕、盤點生命,反思自己的人生價值。人生的價值在於有沒有做到對人間有益的事,能否與人合和互協,與多少人結善緣,都要仔細盤點。請大家精進用功,修人間菩薩行要覺有情─要有覺悟,對人間有情,為人間付出愛的力量。
突破執著,心靜下來
二月二十一日,呂慈悅師姊、金晉卿師姊請示《無量義法髓頌》之〈德行品〉經藏演繹內容。上人指出,無常、苦、空是人間實相,人自從出生,身體就不斷在變化中,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老化,故謂「行蘊」;舉凡世間萬物的成住壞空、人心意念的生住異滅,都是變化無常。
「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時刻,生理上不斷變化,也不斷接近死亡,所以說『行蘊』,『行』是運行,『蘊』是累積,人生就在分秒呼吸累積,這就是『行』的道理,也是人生過程,人生的過程不斷造作,就在『集』種種的苦因、業力;過去受無明煩惱障蔽而不覺苦,一旦發覺人生苦,有覺悟,想要『滅』苦,就如回向文所說的『願消三障諸煩惱』,想要消除業障,就要把握時間,用佛法修除煩惱無明,還要走入人群,將佛法用於人間度化眾生。」
上人說,人生總有盡頭,一輩子有結束之時,演繹不是在講故事,是在展示人生的真實相;舞臺上表達佛陀的一生,也用地圖、用實景展現佛陀行化人間的足跡,這是真實的歷史。經藏演繹是用藝文表達歷史,時間、方向、過程與終點都要掌握好。
談到佛陀夜睹明星而覺悟,上人表示時間點是凌晨,即將天亮,方向應該是東方。當時佛陀在樹下靜坐,打坐時,如果心沒有像環境一樣寧靜,心念雜亂、妄念擾動,這一關沒有克服,就是「著魔」了。常聽人說打坐坐到走火入魔,就是在這個關卡過不去,自以為得到神通,心靈的境界複雜紊亂了。而佛陀靜坐時,這麼複雜的境界浮上來,可以降伏心中的魔軍,保持心靈的寧靜,不受境界動搖,才能在眼睛睜開與星光接觸時覺悟成道。
「還沒有覺悟以前,仍然會受繁雜的煩惱、執著干擾,心魔作怪,各種無明亂象都在我們的心裏;只要這一關突破,就能覺悟。把煩惱雜念都破除,心就會寧靜下來,心與宇宙虛空合為一體,融通宇宙萬理。」
上人說,表達佛陀的人生過程,同時解釋佛陀的心路歷程,說明佛陀為何會放棄王位、出離皇宮。這個過程有過去、現在,還能延伸到未來─過去在皇宮的生活享受,還有與親人的情,這些回憶也會浮現。佛陀決意出家,就是要將小愛割除,以大愛為重,在皇宮總是過著小愛生活,即使將來是一國之主,受臣民的尊敬,對他來說仍然無法解救眾生的苦,沒有什麼價值。當然要捨小愛不是那麼簡單,然而佛陀已經確認了目標,脫離了種種牽扯拉拔,覺悟入道以後,對眾生說法,都不離慈悲喜捨,若沒有捨去之前的短情小愛,就無法開展現在的長情大愛。
佛陀現相成道,同時也是用自己的成長與修行過程教育大眾。上人表示,經藏演繹是用講故事的方法讓觀眾體會道理,而不是說佛陀本身有什麼雜念;是要引導人人用方法斷除煩惱,而所謂的煩惱有哪些,演繹時用種種形相展現出來。
上人說,相隔二千五百多年,佛陀當時所說、所行、所想,到了如今只能從流傳下來的經典揣摩;再者,即使是佛經,也是在佛滅度後一段時間才由弟子口述結集,又經過幾百年才有文字紀錄,實在無法保證完全符合佛陀當時所思、所想、所述,只能盡心力還原到最貼近真實,盡量做到真善美,所有的表達和解說都要符合邏輯。
上人談到之前要在早課後講經,會先站在大殿外的角落看天空,大概清晨五點多,還看得到星。「所以說佛陀夜睹明星,是天將亮還未亮,天上還有星,佛陀在非常寧靜的境界裏,睜開眼睛接觸到這顆星,心靈豁然開朗,心靈與宇宙天空合為一體,這就是覺悟境界。」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