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在土敘強震災區♫

慈濟勘災團二月勘查土耳其南部災區數省後,計畫在三月底前完成四萬三千戶發放。(攝影/楊景卉)

土敘強震受災範圍,幾乎有臺灣三倍之大,
慈濟志工走進重災區,所見不是倒塌建物就是廢墟拆除中,
幾乎找不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舉辦大型發放;
感同身受居民對未來的未知,
慈濟團隊留守災區加速急難救助,共同熬過難關。

土敘強震受災範圍,幾乎有臺灣三倍之大,慈濟志工走進重災區,所見不是倒塌建物就是廢墟拆除中,幾乎找不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舉辦大型發放;感同身受居民對未來的未知,慈濟團隊留守災區加速急難救助,共同熬過難關。

美麗古城安塔基亞市,在強震後建物幾近全毀,宛如廢墟(圖1來源/達志影像)。

努爾達伊鎮一位婦女在領到慈濟發放物資後,帶著志工回「家」看看,住房與裁縫店已成瓦礫,她流著淚說:「這裏讓我太傷心了。」(圖2攝影/楊景卉)

在震央之一的卡拉曼馬拉斯省,倖存者在墓地上悼念家人;兩次主震與強烈餘震,造成土敘兩國超過五萬人喪生。(圖3來源/達志影像)

故事1

期待在三遷之後

撰文‧葉子豪

加濟安泰普省努爾達伊鎮原為四省交通樞紐,商業繁榮;災後民眾在政府搭建的帳棚區暫時安身。(相片來源/達志影像)

震災後一個半月,從帳棚陸續遷入貨櫃屋, 永久屋也開始規畫興建,居民在各界援助下重整生活。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傳播系袁崧傑同學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挖土機、大貨車不斷清運倒塌建物廢料,開始整地,漫天揚塵使得空氣品質惡化,其間卻有嶄新氣象,貨櫃屋一棟棟送入組建,形成小聚落,並設置有社區服務中心,包括兒童遊戲室、成人的《古蘭經》班、中小學及幼稚園教室、心理輔導室、行政部門,還有美容院,有一群前來救災的士兵正在門口排隊等著理髮-這裏是努爾達伊鎮(Nurdagi),距離加濟安泰普省(Gaziantep)震央僅有二十三公里,就位於斷層帶上,超過八成、約五千棟建物毀損,四萬多人無家可歸,三千三百多人逝於震殤中。

強震後不到一個月,生活秩序開始重整,外國捐贈、國內自製的貨櫃屋陸續到位,家家戶戶陸續遷入,屋內裝滿了政府和民間捐獻的物品:乾糧、毛毯、地毯、沙發床、電視等等,最重要的是有獨立衛浴。自世界各地前來的慈善組織紛紛進入協助,包括慈濟基金會。

土耳其約有一百四十多萬人失去家園,災區建築不是化為瓦礫就是有安全顧慮,大多數人以帳棚為家;三月上旬統計,政府開設的收容所數量仍有三百三十二個。慈濟志工二月中旬進入哈泰伊省(Hatay)、加濟安泰普省等重災區勘災時,土耳其志工周如意觀察到:「他們比較辛苦的地方,就是住在帳棚區用水不方便,要到公共浴廁去。」

帳棚區以一家一帳為原則,配有基本的暖爐與煙囪,雖不如正規家屋溫暖,但總比餐風露宿好得多。帳棚區並設有太陽能板,支應簡易照明及行動裝置的用電,電信公司架設的臨時基地臺,也能滿足通信基本需求,然而用水、衛浴方面有諸多不便。政府日夜趕工貨櫃屋,讓居民搬家,也著手規畫一年後可以居住的房屋,提供受災戶十年貸款不收利息,給大家喘息和東山再起的機會。

「地震後我一無所有,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每天就在垮掉的家跟帳棚之間走來走去,很難過也很寂寞,直到你們今天來,我才有人說話。你們能來,就是給我最好的禮物。」努爾達伊鎮居民庫德對志工說。(資料提供/寧蓉、楊景卉、周如意、李佳欣)

故事2

嚴冬過度到春暖

撰文‧葉子豪

在努爾達伊鎮,土耳其慈濟志工親手致贈環保毛毯給受災民眾,同時傳達臺灣環保志工愛護地球,關懷苦難人的心意。(相片提供/土耳其慈濟志工)

攝氏零下十度寒夜,居民處境艱困,慈濟首先空運臺灣環保毛毯,也就地採購毛毯發放,救急如救命。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傳播系林慧婕同學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在此次土敘強震的急難救助階段,毛毯是極其重要的物資。二月上旬震災,住屋、暖氣不復存在,重災區低溫達攝氏零下十度以下,一條夠大、夠厚的毛毯,不只帶來溫暖,甚至能讓被迫餐風露宿的人們保住一命!

為了及時把毛毯送到需要的人手上,慈濟雙管齊下。首先從慈濟內湖園區常備的三萬多條環保毛毯中,緊急抽調八千多條加厚毛毯投入賑災;在厚度與保暖的機能性外,也希望傳達更深的祝福。

「毛毯,我們在土耳其也可以買,可是它的意義是不一樣的,這些環保毛毯是臺灣環保志工收集一個又一個PET寶特瓶做的,是基於愛護地球的心,要讓這些毛毯溫暖需要幫助的人。」土耳其慈濟志工胡光中,說明從臺灣運送環保毛毯到土耳其災區的用心,以及由志工「親手遍布施」的期待。

但因災情緊急,且土耳其政府在地震後第一時間,責成災難緊急應變總署(AFAD)統籌國外賑災物資的進口及發放,慈濟八千多條環保毛毯捐贈給土耳其,於二月十日起分批空運抵達後,已由政府分配發出。

另一方面,慈濟也在土耳其就地採購毛毯以應緊急發放。特別的是,第一個獲得慈濟捐贈毛毯的受惠者,是臺灣搜救隊。

「慈濟的毛毯,真的來得很及時。」消防署專員許僑聲回想,自己曾經參與過伊朗、日本的強震搶救,也同樣遇到低溫惡劣天氣,但都沒有土耳其災區那樣冷。「當我們同仁摸到這毛毯的時候,大家都很高興,終於有毛毯讓我們休息時能夠加一點溫暖。」消防署特搜隊金國旺小隊長表示,在搜救隊結束搜救任務時,隊員們就將毛毯轉捐贈給更需要的當地居民。

慈濟已在土耳其緊急籌集三萬多條毛毯,以應伊斯坦堡、哈泰伊及加濟安泰普省發放。在靠近敘利亞的雷伊漢勒市臺灣世界公民中心,所收容的敘利亞婦女暫時拋開震災恐慌,在不足兩坪的空間與家人裹著三張厚毛毯,身暖心也暖了。

(資料提供/李佳欣)

故事3

愛讓物資卡無價

撰文‧葉子豪

慈濟透過地方政府附屬的社會救助基金會將發放連結傳至造冊居民手機,他們憑此前來領取物資卡,可在超市選購生活用品。(圖1攝影/Mohammed Nimr AlJamal  圖2提供/慈濟基金會)

受災戶持卡可在特約超市選購生活必需品,不只實用還有尊嚴,更感受到捐助者的貼心與慷慨。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傳播系鄭浚良同學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在加濟安泰普省的沙星貝市(Sahinbey),四十多歲的尼加替在慈濟發放後回到家,迫不及待跟家人分享收到的大禮─五張物資卡,足以讓有五個小孩的他們暫時緩解生活壓力,「我以為只會收到一些食物、衣服,沒想到是這麼大的幫助,我們太震撼了!」

隨著數位科技發展,連鎖商店、賣場日漸普遍,以往得「負重前行」,集散大量物資的實體發放模式,已不再是唯一可行方案。慈濟與連鎖通路業者合作,用儲值的物資卡,讓受助戶持卡到賣場購買所需。

「居民的家倒了,什麼都沒帶出來。物資卡很實用,例如奶粉或尿布,可以滿足他們不同的生活需求。」志工周如意說明,物資卡依照家戶人口數而定,每戶會領得四到六張不等;每張卡儲值兩千里拉,每戶收到的總額相當於一萬兩千八百到一萬九千兩百元新臺幣。

二○二三年,土耳其基本月薪調升為八千五百里拉,這些物資卡讓受災戶「很有感」。但問題來了,當重災區建築包括超市盡成瓦礫,該怎麼購物呢?

「他們會看誰家車子還在,就共乘到別的城市去買。」周如意補充,還有些人到沒有受災的地方依親,也可以在當地使用物資卡,唯一的限制是無法購買菸酒。難能可貴的是,合作的超市廠商特地出動貨車載運物資進入重災區,讓民眾憑卡購物。

來自全球愛心捐助、全臺慈濟志工街頭勸募,化為受災戶手上的物資卡;在發放現場,民眾樂捐的一幕幕紀實片段呈現,土耳其語〈一家人〉歌曲中,許多人感動拭淚。受災的宜爾馬茲衝到臺上與志工相擁,哽咽地說:「我從各位的眼神中,覺得我們的心在一起。在這麼痛苦艱困的時間,有這麼多志工陪伴我們,我把憂愁、悲傷都放下了。」

胡光中說:「這個地震讓富人或是窮人,通通需要被幫助。我們今天給予的禮物,雖然和他所失去的那些東西,沒辦法相比,不過在很大程度上,他可以感受到那分『愛』。」(資料提供/楊景卉、余自成、李佳欣)

大愛新聞─土耳其發放現場 志工以行動化解災民的無助

故事4

離家最近的地方

撰文‧葉子豪

慈濟於哈泰伊省的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展開災區首次發放,傑內德(右)為受災居民致上物資卡及上人慰問信。(攝影/楊景卉)

敘利亞難民在站穩腳跟後,回饋接納他們的土耳其,主動請纓遠赴地震災區,成為慈濟賑災的主力。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傳播系程雅焄同學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在敘利亞內戰開打三年後,高三學生傑內德(Ahmad Jned)在父親安排下,二○一四年隻身逃往土耳其,隨身是沉甸甸的二十幾本書。但喜愛念書的他,並沒有回到校園,為了救出父母跟弟弟,他到製鞋工廠擔任鞋舌車縫工;每天工作十二小時,四個月內攢下約新臺幣一萬五千元,將家人接到土耳其蘇丹加濟市,也成為慈濟照顧戶。

二○一七年十一月,傑內德從製鞋工廠重返校園,是慈濟為敘利亞難民設立的滿納海國際學校最年長的學生。「我有一本筆記本,記下了所有從慈濟領到的補助金額。托靠真主,一定有那麼一天,我有能力把錢還給你們,讓基金會可以再幫助其他人。」傑內德在二○二○年考上伊斯坦堡大學自動化與控制工程系時,向慈濟人表達心願。

「土耳其南部地震後,我向阿拉祈求,可以讓我到災區幫忙嗎?」傑內德精通土耳其語、阿拉伯語、英語,成為慈濟賑災團不可或缺的一員,能夠與慈濟志工一起付出,讓他激動不已。

「感恩過去這幾年在慈濟接受的志工訓練,讓我知道如何造冊和發放;我對慈濟人文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在災區我不只是做翻譯,還把慈濟救災的原則、做法,及『我們是一家人』的愛,傳遞給政府官員。」

慈濟賑災團與花蓮本會連線時,傑內德全身顫抖地說:「感謝阿拉,過去五年,我是需要被幫助的人,今天竟然可以成為賑災團的一員,到最前線付出。我非常感恩上人、全球慈濟人給我機會。我與其他敘利亞籍慈濟志工,會代表慈濟、敘利亞向災民分享愛,把大家的愛傳出去。」

滿納海國際學校師生均為敘利亞難民,在得知土耳其與敘利亞接壤處爆發強震,主動請纓投入救助。二月下旬,第一批四十位師生跋涉千里前往重災區;三月上旬在努爾達伊鎮的大型發放,更從伊斯坦堡運來桌椅、電腦,日夜兼程,為的就是不耽擱發放。

看到滿納海師生回饋收容他們的土耳其,成為賑災堅強主力,每梯次停留災區十天到兩週不等,周如意感動地說:「我們的志工使命必達!」

(資料提供/周如意、徐翠苓)

故事5

此路可通敘利亞

撰文‧葉子豪

約旦公路上,貨櫃車車前懸掛著的布條寫有「慈濟基金會」中、英、阿三種語文,駛向哈希米組織倉庫卸下救援物資,再由軍方卡車運往敘利亞邊界。(攝影/Mohammad Fayoume)

慈濟與約旦人道組織攜手,軍方協助、聯合國接手,讓物資通過敘利亞政府軍與反抗勢力控制的範圍送達災區。

土敘強震造成上百萬人流離,災區幅員超過十萬平方公里;雖然敘國政府並不開放國際慈善組織進入災區,但相鄰的約旦慈濟人積極尋找管道,三月將物資送入敘北重災區,這也是二○一一年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慈濟首次援助當地。

「國王下令外交部長前往敘利亞與總統協調,雙方同意自今年二月到八月,讓約旦送物資到敘利亞災區。」約旦慈濟志工陳秋華表示,約旦國王責成哈希米組織統籌敘利亞賑災事務。這個由哈珊親王創立的慈善組織,長年參與國際賑災,累積豐厚的國際人脈與救濟經驗,也因此獲得敘利亞政府及反對派的信任,超越劍拔弩張的對立,讓物資通過政府軍控制的大部分國土,進到由多股反抗勢力控制的敘北災區。

得知此路可通,約旦慈濟志工立即籌集上萬件夾克、帽子、手套等禦寒用品;約旦臺商黃大功先生也慷慨捐贈四十三萬件冬衣、五萬條毛毯,工廠同仁全力趕製。二月下旬,先把物資運到哈希米組織在馬弗拉克省(Mafraq)的倉庫,轉由軍方卡車載往賈比爾(Jabir)關口,進入約敘交界處倉庫,再由聯合國租用的敘利亞車輛在邊界對接裝貨,繼續運進敘利亞,送往伊德利卜、阿勒坡等北部重災區,並由聯合國發放給受災居民。

「各方都協調好了,敘利亞政府保證這些物資直接送進災區,我也跟哈希米組織講,不論是政府軍控制還是反對派控制的區域,只要是受災戶,都要幫。」陳秋華解說道。

期間,約旦許多接受慈濟幫助的敘利亞難民,穿起志工背心裝卸物資,因能幫助家鄉感到歡喜。「就算我們只能付出一點點,也能安慰受地震影響的人。」敘利亞志工如思說不到幾句,就摘下眼鏡拭淚。

二月二十八日,四輛軍卡首度從馬弗拉克省倉庫運載衣服與毛毯,往十五公里外的賈比爾邊界開去,接下來仍持續轉運物資。約旦慈濟志工哈達說,看到卡車前面掛上了慈濟布條,菩提葉上的船彷彿裝滿了愛;這壯觀的車隊,這歷史性的一刻,感動莫名的澎湃情緒,他無法言喻!

大愛新聞─土敘邊境發放 在地志工燃起思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