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而如同洩氣皮球,或像快被脹破的氣球,我體會到寫稿如同修行,保持學習的態度外,也要為自己打氣。
俗語說「萬事起頭難」,對完全沒有寫作經驗的我,筆耕真是難上加難。十幾年前剛成為慈濟志工時,被邀約記錄一場組隊聯誼活動,當下的我面不改色,秒回「好」,就是要展露年輕人那種「不怕死」的氣魄。
活動結束後,我馬上寄給資深人文真善美志工顏秀櫻師姊簡單明瞭的四句話:「工作布達、感謝時間、帶動唱、回顧影片。」她除了回覆「幸福了」,信中還夾帶著「慈濟全球社區網」的網址。這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所謂的「記錄」,是需要過程、內容、對話……
接著好幾天,我像是洩了氣的氣球,有氣無力,並且特意閃躲著她。但我開始參考別人的記錄方式,依樣畫葫蘆,有時間、有地點、有人數,雖然比較像文稿,但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
紀淑貞(左一)和志工夥伴出班採訪,專注聆聽受訪者分享。(攝影/詹大為)
寫作一點都不難
直到上了「臺中寫作班」的課程,才有了轉變。講師陳美羿運用不同的文章來詮釋寫作,課堂氛圍更是活潑,有聽不完的小故事,每堂課都非常實用,我也捨不得缺席,每次準時報到。
美羿老師以輕鬆口吻問:「寫作是不是一點都不難呢?」臺下認真聽課的我感覺「好像真的不難」耶!
下課前,老師突然出作業了!我這顆充滿能量的氣球躍躍欲試,並且迅速寄出。下次上課,當老師念出我的文稿,我心跳加速,「紀淑貞師姊,請站起來讓大家認識一下。」帶點害羞、緊張、興奮,我趕緊「立正站好」;此刻,老師說的每一句話,都像在幫我這顆氣球打氣,我只覺得愈來愈脹、愈來愈脹……
文章後來被刊登在慈濟道侶叢書《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顆快脹破的氣球在掌聲中早已不知飄向何方。雖然還沒有練就絕世武功,但似乎打通了任督二脈,我帶著滿滿的信心準備全力衝刺。
採訪的深奧功課
記錄社區浴佛典禮,莊嚴的浴佛臺前,神情哀傷的媽媽牽起昏迷狀態的兒子不停地祈求:「佛祖保佑……」我心想:「找到新聞帶素材了!」鎖定目標後開始「緊迫盯人」。
這位媽媽是慈濟的長期照顧戶,大方地讓我別上麥克風。「他今年剛畢業,才開始工作,要怎麼辦……」她不停訴說,我只好轉移話題:「可以說說看慈濟是如何幫助你們的嗎?」
「他很乖又很孝順……」「參與浴佛有什麼感受嗎?」我很沒禮貌地直接切斷對方的談話,「我不知道耶……」對話始終沒有交集,轉頭看著人群逐漸散去,我愈來愈著急。新聞帶後來沒有播出,文稿也缺少溫馨故事,我又像洩了氣的氣球。
同年年底社區歲末祝福,又遇到這對母子,這次我先向負責的訪視志工了解關懷心得,並且邀約陪伴採訪,新聞帶最終順利完成。
事後我思考,為何同一件事情會有二種不同的結局?「要在分享者內容中找出亮點,不是為他編寫劇本;要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不是只想要答案。」從每一位受訪者身上可以看到不同的習氣與修養,學習如何「因人而異」地採訪,更是一門深奧的功課。
人生就如同一顆氣球,愈是飽滿,愈是隨風搖擺,但洩氣後只能任人丟棄;無論修行或筆耕的學習之路,唯有緩慢吹氣,虛心學習,才能確保不爆破且屹立不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