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慈濟基金會營建處主任林敏朝─踏查震殤大地 營建希望未來

近十年來慈濟在臺灣援建二十六所中小學,
完成危老校舍的更新工程,把慈善救難轉化為預防災害;

慈濟營建處主任林敏朝實地勘查土敘地震區學校,
作為慈濟中長期重建援建的警惕借鏡,
也抱持同樣心念:「我們不願意再看到任何悲劇發生。」

近十年來慈濟在臺灣援建二十六所中小學,完成危老校舍的更新工程,把慈善救難轉化為預防災害;慈濟營建處主任林敏朝實地勘查土敘地震區學校,作為慈濟中長期重建援建的警惕借鏡,也抱持同樣心念:「我們不願意再看到任何悲劇發生。」

「阿罕默德‧古迪對我們說,他的家被震垮了,他徒手挖掘脫困,還在現場搶救其他受困者;他發現被埋在瓦礫堆中的一個人還活著,於是拚命扳開殘磚破瓦、試圖營救,但是這個人卻堅持不肯出來,她說家人已經全部被壓死在屋子裏,只剩下她一個人,所以她也不想活了。沒多久,發生第二次地震,大家眼睜睜地看著這個人被壓死在瓦礫中……」

「太慘痛了!」慈濟基金會營建處主任林敏朝,感觸深沉地述說災區的見聞。他原本就計畫在二月十日前往土耳其,與建築師商談滿納海國際學校新校區建築規畫案,不料撼人的大地震發生,於是在既定行程中,增加勘災行程。「從網路上看到,建築物都像三明治疊起來,中間柱子不見了,倒成一大片,我要去找出原因。」

土耳其當地建築的地面樓層普遍採用無梁板設計,缺乏加強支撐的配套,強震中層疊垮塌,部分房屋未倒但已是危險建築。(攝影/楊景卉)

廢墟上紅氣球翻飛

在三天的勘災行程中,林敏朝到達阿達那、哈泰伊、加濟安泰普三個省重災區,勘查了十三所學校及沿途房舍破壞情況,實地調查原因,作為慈濟後續中長期援助計畫的參考與依據。

「有些建築物沒有倒塌,外表看起來好好的,但靠近一看,房子傾斜,柱子壞掉,不能住了;箍筋也不夠密、間距太大。」仔細記錄、拍攝重災區建築物,他說明許多建築在當地採用的結構、工法等,其一是無梁板設計施工。

「它是把一支大梁變成很多支小梁,分散到樓板,所以你看不到梁;但地震來時,建築物就靠梁、柱吸收能量,無梁板的設計,就沒有大梁幫忙分攤力量。」林敏朝說明,這種工法雖然合法,但耐震性較差,需要搭配耐震壁等作法;臺灣常用在地下室,節省空間高度,在土耳其則常見用在地面上的建築結構。

林敏朝研判重災區老舊房屋近乎全垮,主因在於結構系統採用無梁板設計,並用擴大牆作為柱子支撐;而牆面與樓板並沒有連結完整,且鋼筋尺寸小,甚至使用沒有螺紋的圓鋼筋,混凝土強度也嚴重不足。

至於所勘查的十三所學校中,只有一所老舊幼稚園倒塌需要拆除,其餘因為都採用梁柱系統,雖有部分牆體損壞,但不影響結構安全。事前,林敏朝利用網路地圖選擇探視的學校,但有些到了現場卻已經消失,只看到廢墟上飄動著紅氣球,原來校舍已經全部坍塌,每顆氣球悼念著逝去的小生命……

來到一所學校,運動場成為安頓居民的臨時帳棚區;林敏朝與慈濟勘災團遇見小男孩迪亞,他是敘利亞難民,得知志工來自臺灣,準備發放物資卡、毛毯、圍巾,他與家人不斷道感恩,「跟他相處將近兩個小時,沒有聽到任何一句抱怨,他感恩學校給他們住的地方、感恩政府送水給他們喝、感恩他們還活著。」

當志工們要離開的時候,迪亞快步跑回帳棚,拿出一塊小餅乾,他高舉雙手,非常恭敬地把餅乾送給志工。男孩的身影,深深印在林敏朝的心中。

事前防災甚於救災

「想知道破壞建築的因素是什麼,待未來援建重建時,哪些因素我們要特別考慮進去。」二、三十年來,林敏朝帶領慈濟營建處團隊,投入中國大陸四川汶川、雅安,以及伊朗巴姆(Bam)等地震災區援建,無論學校或住房,特別要求安全抗震。

慈濟在海外協助重建時,除了遵守當地規範,建築師將圖面送審前,營建處還會加進臺灣更安全的措施。林敏朝說明,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之後,修改後的臺灣建築法規已是全世界最嚴格的規範之一,例如柱子第一根箍筋,距離支撐柱面不能超過五公分,「很多國家都沒有仔細規定,臺灣有明白規定,而且慈濟對此更是強烈要求與執行;鋼筋的搭接要錯開,也會做到混凝土強度的嚴格要求。」

土耳其南部災區的慘痛經驗近在眼前,位於伊斯坦堡的滿納海國際學校興建,也將更要求結構安全,不採用無梁板設計,鋼筋用量也會增加,並且遴選優良工班,務必提高混凝土強度。

打造讓師生安心學習的耐震校舍,營建處累積了寶貴經驗。慈濟於二○一四年起展開「減災希望工程」,援助花蓮、臺東、高雄、屏東、苗栗五個縣市二十六所中小學,完成危險老舊校舍的更新工程;在近期幾次大地震中,這些學校完全通過考驗。

林敏朝舉例,花蓮國風國中舊教室,是老揹少的加蓋建築,整排教室樓板呈現高低落差;慈濟把一整排危險教室拆除,更進行軟弱土鑽探,將地層五米多的軟弱土全部挖除,改為地下室並全部使用筏氏基礎,把結構體很穩固的新教室蓋在堅硬的地質上,安全把關務必做到滴水不漏。

花蓮明義國小也有師生表示,要避難就要躲到慈濟援建的藝術教育大樓,因為建築過程,他們都看在眼裏。林敏朝語重心長地說,減災希望工程是要防災,不是等到地震發生,學校毀損再來蓋,希望政府與民間都必須要防患於未然。

二○二二年○九一八臺東池上地震後,慈濟第一次在臺灣進行大規模的災後民宅修繕,共完成一百九十六戶;其中在受損最嚴重的花蓮玉里、富里地區,為七戶重災戶以及東里國中的臨時辦公室,首次興建鋼構屋。

林敏朝說,之所以採用這種輕量型的鋼構屋,是因為花東地震頻繁,幾位重災戶的老人家,希望避免房屋牆壁垮下來砸傷人,住起來能夠安心。

輕量型鋼構屋,牆壁、屋頂不易垮塌,且搭建快速,建材是符合建築法規的防火材料,既抗震又隔熱、防火,「老人家都說很好住!」

慈濟營建處主任林敏朝勘查土耳其地震災區民宅、學校等建築,找出設計、施工應避免的問題。(攝影/余自成)

大愛新聞─土耳其安全建築稀缺 租金翻倍怎安居

營建也是助人工程

包括慈善、醫療、教育、人文,慈濟四大志業的硬體建設,全部由營建處承擔,海外援建工程也包括在內。從購地、探勘、督導,到設計、發包、施工,甚至拆除、維護,工作範圍涵蓋整個建築物的生命週期。營建處有企畫、設計、設備、園藝、施工監造、維護管理六個部門,共有近八十位專業同仁,不只致力做到效率與安全,還時時刻刻記得以慈善為宗旨。

臺灣的建築技術規則及國家頒布的規範,都講求耐震抗震,因此在設計上不會有大問題,重點是要如何在施工階段落實耐震抗震的品質要求。林敏朝特別指出,在法定的三級品管上,慈濟又多一級,慈濟基金會成立建築委員顧問團,這些業界的建築委員專家,每個月都會到進行中的各個工地監督、檢查。

「我們對醫院建築有特別要求,臺灣九二一地震後,採用了『隔震系統』(isolation system),用隔震墊等設施放在建築物的地下室基礎上。」林敏朝說明,不同於一般傳統醫院建築,慈濟的醫院建築跟大地是隔離的;地震來襲時,隔震墊等設施先把地震的能量消化一部分,剩下部分才傳到建築物,這樣可以更加確保醫院建築物安全。

為什麼對建築安全如此吹毛求疵?林敏朝想到在土耳其災區遇到的情景,「迪亞,一個小孩子受難到這種地步,全家人看到我們的時候,竟然是不停地說感恩,我們還有什麼好抱怨的?」

林敏朝感嘆,強震難以避免,若是因為人為不當,成千上萬人命消逝,摯愛天人永隔,付出的代價實在太慘痛。這也是之所以林敏朝要慈濟營建處的同仁引以為戒,更期勉大家,雖然營建工作繁重,但要從人文價值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在幫助別人、做有意義的事。」

危老房屋也要積極減災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臺統計,臺灣屋齡三十年以上的房屋已超過半數,尤其是九二一地震前蓋的房屋,必須評估是否有潛在危機。土敘地震殷鑒不遠,林敏朝指出,政府鼓勵危險及老舊建築物更新,本意甚佳,但是要全部重建,有實質困難,諸多因素例如房子本身太小,或者受到現行法規的建蔽率、容積率等法令限制。

能夠重建當然是最好,如果尚無法進行,還是要展開補強,即使在強震中仍會受損,但至少不要壓垮。林敏朝肯定臺灣廠商具有建築補強的技術與能力,在危老都更緩不濟急的情況下,積極推動建築物補強,能讓民眾的生命財產多一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