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界菁英呵護醫療新苗

柬埔寨醫學生英淑妮達(後排左一)協助馬來西亞王玟富中醫師(白衣者)翻譯,成為醫病之間溝通橋梁。(攝影/黎東興)

年輕醫師和醫學生志工穿梭義診現場,
服務病患也輔助來自國外的醫療團隊診療,
他們所展現的人文關懷和虛心學習的態度,
正是每次義診最長遠的價值。

年輕醫師和醫學生志工穿梭義診現場,服務病患也輔助來自國外的醫療團隊診療,他們所展現的人文關懷和虛心學習的態度,正是每次義診最長遠的價值。

診進入第三天,在內科區,一名穿著白色Polo衫的醫師正為一位婦女看診。這位醫師非常年輕,他的膚色和五官與來自其他國家的華人醫師明顯不同,一看就知道是本地人。他是蔡達羅(Chhay Daro),急診科醫師,衣服左邊袖子上印有與慈濟長年合作的非營利組織:柬埔寨總理青年志願醫師協會(TYDA)的標誌,他凌晨剛結束工作就搭車前來。

TYDA是柬埔寨最具規模的醫療組織,擁有逾一萬名會員,義診範圍涵蓋全國,致力於縮短城鄉醫療差距。蔡達羅說,他是農民之子,一直希望能改善偏鄉醫療失衡問題,TYDA的宗旨與自己的理想不謀而合。

TYDA會員遍布柬埔寨各醫療機構,也因此在義診現場能夠協助將病況複雜的個案轉診到大醫院。柬埔寨慈濟志工謝明勳補充說明,慈濟會負擔轉診病人後續的交通和治療費用。

海外志工最佳幫手

二○一八年,還是醫學生的蔡達羅就參與慈濟在金邊市朗哥垃圾掩埋場(Dangkor Landfill)舉辦的義診;這次來到茶膠省,他感受到民眾無法負擔醫療費用,也樂見義診能提供不同科別、特別是眼科醫療服務。

TYDA的代表醫師戴維烈(Thay Vireth)認為,柬埔寨的醫療一天比一天好,無論是軟硬體相較十年前已進步許多;民眾只要有身分證和工作證,都能享有醫療補助,也能選擇地方診所或都市的政府醫院,當然也還是有病人就醫困難,TYDA會協助這些民眾獲得醫療資源。

和國際慈濟人醫會(TIMA)相同的是,TYDA成員也都是志工,利用週末假日或請假參與義診。戴維烈分享,在這樣的組織中能感受到愛心,也可以和同業交流與分享。

現場還有九十位來自私立普迪薩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Puthisastra)和公立健康科學大學(University of Health Sciences)的學生主動報名參加,其中牙醫系輔助牙科,其他則分布在不同崗位―在各個科別做登記,協助醫師翻譯,在外科或眼科擔任助理或協助衛教;綜觀下來,最大的需求還是翻譯。

臺北慈濟醫院徐榮源副院長表示,這是他參與過「最有規模」的義診,不論是驗血、心電圖設備或是新增的轉診措施,他都給予正面肯定;他尤其讚歎協助翻譯的醫學生,有時他還沒開口,醫學生已經將問診單上所有項目都問完、填寫好了。醫學生維思(Visal)則謙虛表示,自己在這過程中有很多的學習。

蔡達羅(右五)剛從夜間急診下班就趕來參加義診;年輕的TYDA成員及穿上慈濟志工背心的醫學生,讓現場洋溢希望。(攝影/蔡夢萍)

醫學生的漫漫長路

新加坡牙科團隊則帶領牙醫系學生操作拔牙、補牙和洗牙。許智亮牙醫師讚許這些不同年級醫學生的表現,「在地服務在地」的景象更令他感到欣慰。

健康科學大學四年級牙醫系學生賴財光(Lay Chhaykong)表示,來自海外的這群醫師們臨床經驗豐富,可以迅速診斷疾病;他也注意到拔牙時,器械使用習慣的差異,這類有別於教科書的交流,令他感到新奇。

拔牙時,賴財光用手機照亮病人口腔,確保視野清楚,協助學姊碩娜仁(Sor Narin)拔去殘留的牙根。許智亮說,這是「爛得只剩下牙根」的蛀牙,在新加坡等醫療普及的國家其實不容易碰到;偏鄉民眾刷牙習慣不佳,又未必負擔得起洗牙、補牙等費用,使得類似個案變多。

碩娜仁在這次義診中執行了二十五到三十次的拔牙手術。賴財光則為了三天全勤感到值得,因此有更多實踐所學的機會。

柬埔寨醫師養成的路非常漫長,牙醫系需要讀七年,一般醫學系則是八年,畢業後根據不同科別,再花兩到五年考取專科醫師資格;醫學生畢業後,多半選擇有足夠設備和資源的都市大醫院,覺得這樣才能發揮所長。

就讀三年級的醫學生英淑妮達(Eng Sonita)坦言,有時候也挺想放棄的,不過學業已經完成一半,她還是會堅持下去,朝向兒科或胸腔科醫師努力。這也意味著包含見習在內,她還要歷時九年才能成為正式醫師。

英淑妮達常常參加義診,這回是她首度接觸並認識中醫,還嘗試了把脈;她覺得自己不是很會表達,但是這幾日不斷與人溝通,對未來行醫是很好的訓練。

馬來西亞王玟富中醫師分享,除了為民眾治療,跟醫學生接觸就像是在撒播善的種子;許智亮牙醫師甚至期許未來能在柬埔寨成立慈濟人醫會,讓在地醫師多一個平臺付出。能陪伴像英淑妮達這樣的醫學生步步踏上醫師之路,在資深醫師眼中,正是義診最長遠的價值所在。

慈濟醫療最大資產

在菲律賓富有盛名的眼科醫師史美勝說,到海外義診時,他都希望能跟當地醫師合作;回想早年到印尼義診,團隊成員以外籍居多,如今印尼醫療團隊規模已經比菲律賓團隊龐大。他總結,最重要的是提供「sustainable eye care(永續的眼科照護)」,要讓在地更多優秀醫師崛起,更要讓願意走出來服務的醫師崛起,才能促成當地眼科照護的永續。

新加坡資深外科醫師馮寶興則說,慈濟最能夠帶給當地的其實是「醫療人文」,也是慈濟最大的資產,還有「the feeling for people(對人的情感)」,對在地的醫學生和願意參與義診的各國中生代醫師們都是。

馮寶興指著正在合力為病人做表皮腫瘤切除手術的大林慈院心臟血管外科呂佩潔與新加坡外科鄭嘉慧醫師,自嘲自己老了,未來接棒的將會是這群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