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 chea aom!祝福你喔!」鄭竹晏中醫師(右)送給病患結緣品,以高棉語祈祝平安。(相片提供/鄭竹晏)
走入偏鄉居家醫療所見,
讓我看見日復一日的生活真相,
也學會感恩當下的福氣,
這些經驗讓我更珍惜能走入國際義診的機會,
時時提醒自己盡一己之能,我是一位有福的人。
走入偏鄉居家醫療所見,讓我看見日復一日的生活真相,也學會感恩當下的福氣,這些經驗讓我更珍惜能走入國際義診的機會,時時提醒自己盡一己之能,我是一位有福的人。
多年來,我在工作崗位上照護著臺灣的民眾,除了門診,主要從事中醫居家醫療工作,運用中藥、針灸、拔罐、推拿等療法,改善失能長者的身心狀況。透過照護服務,我們走進的不只是偏鄉,不僅是一間間屋子,更是每個家庭背後的生命故事。
柺杖、輪椅、電動床、鼻胃管、尿管、尿布、束縛帶;拍痰的聲音、嗆咳聲;無力的手腳、潰爛的臀部壓瘡、鼓脹的肚皮、無法咀嚼的嘴巴、睜不開的雙眼……這些都是日復一日生活的真相,讓我看見生命的脆弱,也看見人性的勇敢;聽見無常中的悲苦,也學會感恩當下的福氣。
這些經驗讓我更珍惜國際義診的機會。不同的語言與文化,不變的是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
在柬埔寨,搭著前往義診地點的巴士,我望著窗外,一對沒戴安全帽的年輕男女,夾著一位緊閉雙眼、正喝著奶瓶的小嬰兒;兩位背著大書包、穿著制服的女孩,一邊走過懸掛著三隻大豬腿的攤商,一邊玩鬧著;一位市場攤販因機車加裝了鐵盤、行駛太靠中線而被司機按喇叭;還有一隻在屋簷下搖著尾巴、陪伴祖孫的狗―一幅幅在地人生活的景象深深觸動我,這些平凡的細節,讓我看見了生活的辛苦,也看見了愛與堅持。
在一張擺放著針灸針具、酒精寶特瓶與棉球的小小看診桌上,我放上從臺灣帶來的祝福小掛飾。十九歲的當地醫學生玲玲(Lingling)與我分坐兩側,桌邊還有一張空著的紅色塑膠椅,等著看診的民眾坐下。簡單的治療空間用印有慈濟人醫會標誌的布簾一間間隔開,裏頭各有一張治療床與一臺工業小風扇。
透過翻譯,我向民眾解釋病情,在治療床上進行理學檢查與評估,施予傷科推拿與針灸治療。我也用手機圖片與影片介紹衛教與運動處方,有時坐著、有時站著示範動作,提醒病患後續該注意的處置或建議轉介他科。
來就診的多數民眾都有營養不良問題,導致頭暈、胃痛、肌少症、血糖控制不良等情形。勞動過度引發的肩腰背痠痛、肌肉緊繃與退化性關節問題,也不只出現在長者身上,許多年輕人、中壯年族群也都有類似困擾,大多沒有接受過系統性的醫療服務;有些人自行購藥,缺乏服藥紀錄,也沒有血壓或血糖的定期監測,這些現象都與整體環境條件的限制息息相關。
治療結束後,我雙手奉上一份包含著上人祝福的小物,並以微笑與一句溫柔的「Chan chea aom!」(高棉語「祝福你」),為這段短短二十分鐘的生命交會畫下溫暖的句點。我深深體會到―技術能醫治病痛,慈悲才能療癒人心,而即使是微小的關懷,也能在資源匱乏之地,帶來無比溫暖的力量。
見苦知福,無論是在臺灣社區行醫,或是在海外義診付出,我時時提醒自己把握當下、盡一己之能。我是有福的人,是一位在社區中耕耘福田的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