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至十日 真情如水不可或缺

5.8~10《農四月‧十一至十三》

【靜思小語】以清淨真情與人互動,有緣相遇要感恩相待。

佛教遺跡「活」起來

五月八日,上人與人文志業基金會董事談話時提到,要追溯佛陀的人生故事,呈現佛教早期的歷史,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要敘述清楚。慈濟團隊抵達佛陀的出生地,造訪佛陀故鄉,也依循佛陀出家求道的腳步,採訪、拍攝佛教遺跡,連同阿育王遺跡也需要探討。

「佛陀是佛教的教主,我們到當地就是要尋找他的足跡,探討他的人生歷程,要了解當時的空間、距離與人物故事;雖然阿育王是佛世二百年後,但是阿育王是佛教歷史上很重要的人物,他的人生故事與心態轉變很奇特,錯綜複雜。歷史雖有記載,但是真假很難判定,所以實地尋訪,蛛絲馬跡都不放過;要聽當地流傳的故事,即使已經是二千多年前,不過曾經生活在那裏的人,總會留下事蹟、流傳故事,我們收集回來的人文史料,經過判斷與整理,找出最貼近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

上人說,回饋佛陀的故鄉,是自己一直以來的心願,很感恩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實際走入尼泊爾、印度,以積極行動實現這分心願,將所見所聞傳回本會;雖然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但是該如何為當地居民改善世代窮困、落後的苦,已有具體的方向與方法。

上人指著靈鷲山說法臺模型,表示這是佛陀講《法華經》之處,慈濟人前往朝聖,也拍攝回當地實景,如果沒有經過編輯整理,這些景物讓人看不出有何意義;需要有人認真剪輯,呈現當地生態及居民的生活,還有不少動物與人們的互動也很有趣、很可愛。在靈鷲山上,形狀看似鷲鳥的石頭面向說法臺,如同聽佛講法一樣;從影片看來,樹上的猴子也遠遠地面向說法臺,很有趣、很生動。

上人期勉人文志業把握時間,呈現佛陀當時的生活背景及歷史過程,並傳達佛陀的精神思想。「東西是死的,但是若有當地生態、當地人的生活,與他們互動,所有的景物都會活起來。所以你們把採訪資料整理好,也將當地實景播放出來,可以證明佛陀修行的路程,成道之後在哪裏說法;靈鷲山有許多洞窟,修行者如何在洞窟靜坐、生活,會讓人覺得經典的描述是合理的,有人、事、物的見證;還有慈濟人在當地付出,與居民的溫情互動,有人情的見證。」

多媒體科技輔助傳法

五月九日,花蓮李沛樹師兄報告為慈濟六十周年發想的「傳家寶」設計提案。上人說:「科技很方便,但是如何運用科技,也需要由人思考。」上人舉慈濟廣播發展為例表示,早期慈濟開始有法音宣流,是先發行錄音帶,而後在臺北錄製廣播節目,每天早上在電臺播送《慈濟世界》節目,慈韻師姊等人主持。一開始聽到背景音樂,接著有開場詞:「步行在清朗芬芳路上,沐浴在佛法清泉流中,它,是慈悲康莊的道路;它,是智慧不息的泉源。」

「每天早晨只要時間到了,調頻轉到民本電臺,聽到音樂以及開場,真的如同沐浴在清泉流中,氣氛很好。慈濟弘法利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幾十年後,我們已經有人文志業中心,有大愛臺,也有大愛廣播,但這樣還不夠,因為人的智慧與宇宙大地同樣遼闊無窮盡,要好好思考,如何讓我們所傳的法,在什麼樣的時代,有怎樣的根機,都可以適應。」

上人指出,多媒體介面可以同時播放文字、影像、音樂,要先依照所需設計功能與造型。就如大愛臺《靜思妙蓮華》、《人間菩提》或是《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等節目,對眾講話、與來賓對談或行腳時與人互動,現場的景物畫面,也是一項歷史的保存。

「天地遼闊,人才各有專長,可以在共同的項目上不斷精進,我們能做的,別人也能做;如果我們開發出某一種作品,也許別人研發的也不會比較差。不過師父常常說因緣,有才華的人很多,但是與我無緣,所以無法會合;你們與我有緣,也各有因緣,所以聽到師父想做的事,即使互不相識,卻因為做同一件事而會合,得以集思廣益。」

上人提到曾看過可以與人對話的機器人,剛開始發展的功能還很簡略,現在已經愈來愈完善。無論如何,只要有起步,就會有美好的前途,不怕別人是否也在做;路是大家都能開,「山高未是高」,永遠都有知識、才能比自己更高的人,所以想到什麼就趕快做,做出來就能讓相關領域的人看到而來參與,人才輩出,相互會合,反而更好。

從被人嫌棄到被需要

五月十日,與美國曾慈慧師姊談話時,師姊提到西方社會強調個人隱私,即使出於關心而探詢生活上的事,對方也會覺得受到干涉;要送東西給他們,也會被嫌「雞婆」。

上人聞言道,若是人們都有這樣的觀念與想法,人情就會愈來愈淡薄。人間不只要有愛,還要有情;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傳達真人實事、人間真情。「以前的人談愛要看對象,而且很慎重;現在的人很容易把愛說出口,卻把情隱藏起來,不願意表達,也不喜歡別人講自己的隱情。」

「世代不同,有不同的觀念與想法,而我們要用真情去適應每個國家的大環境,以及各人的心靈環境。平時君子相交淡如水,但是水是人人維持生命一定要有的;在與人互動中也少不了水,也就是情。我們要觀察這個人所注重的是什麼,用方法讓他把偏私、執著的情與愛慢慢開闊直到普遍,這是很不簡單的,沒有對機就達不到;不論如何,慈濟人還是要對人有一分清淨的情。」

「即使有時讓人覺得:『怎麼這麼雞婆!』但當他們需要時,也會想到:『這個雞婆的人怎麼沒出現?』各人有各人的緣,沒有緣不會相遇,也就不會彼此看不順眼。我們要轉惡緣為善緣,從互看不順眼到彼此看得很順眼,讓人生起親切感。」上人說,無論過去有沒有結好緣,都要感恩以對;有朝一日,對方會慶幸:「以前我對他這麼冷淡,他卻不計前嫌幫助我,我已經知道他的好。」對方也會生出感恩心。所以不論愛或不愛,都要感恩;感恩若講久了,聽的人也會覺得這很溫馨,慈濟人要學會事事感恩。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