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生命活潑有趣?

每個人天生具有藝術能力,只是社會化後沉睡;去好奇、去知覺、去表達,養成將日常事物藝術化的習慣,你所做的便與藝術家沒有兩樣,生命將活潑有趣。

們常會抱怨「生活單調乏味!」可有化解之道?

學者劉悅笛曾一語道破:「生活乃是『生』與『活』的合一,『生』是自然的,『活』乃不自然。人們不僅要『活著』,而且要『生存』。」這段話可以這樣理解:人與動物一樣「活著」,但人不能停留在「只是活著」的狀態,還必須努力活出「存在」價值,活出意義。換言之,「活」隱含活潑、活化,最終指向讓「生命」成為有趣味、有意義的「存在」。

這學期我開設新課程「生活美學」,正是嘗試從「活化生命」的角度談它。底下借朱光潛《談美》、艾力克‧布斯(Eric Booth)《藝術,其實是個動詞》,分享其基本精神。

首先,什麼是「讓生命活潑有趣」?如果問布斯,他應該會說:就是面對生活中任何事物皆充滿好奇,進而放開全身去「知覺它」、運用想像力與創造力去「看到它」不平凡的面向,同時將所看到的用讀寫去「表達它」,並將所表達的與他人共享。上述其實就是藝術家一直在做的藝術活動。誠如朱光潛《談美》所點出:「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再者,「讓生命活潑有趣」如何可能?朱光潛點出關鍵:「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匆匆忙忙的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這是多麼惋惜的事!」但是,我們又不是藝術家?即使「慢慢走」,又如何可能「讓生命活潑有趣」?

布斯在其著作一再提醒:第一,要展現自信。其實每個人天生具有充沛藝術能力,只是社會化後沉睡,持續向藝術家們學習重新喚醒它,你所從事的與藝術家並沒有兩樣。第二,要養成習慣。天生藝術能力的運用,不一定要在美術館或表演廳,一旦養成將日常事物藝術化的習慣,你的生命將充滿活潑有趣。

以上,與大家共勉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