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至三日 莫忘根本

7.2~3《農五月‧十五至十六》

【靜思小語】腳踏實地,才有發展的根本;飄蕩空中,很快就消散不見。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華語伴學與形象教育

去年十二月,臺灣師範大學與慈濟簽訂合作計畫,為土耳其滿納海國際學校的學生提供華語線上伴學;除了網路交流,也安排從今年暑假到明年寒假期間,讓臺灣的學伴到土耳其和滿納海學生互動。七月二日,伴學團隊返回精舍與上人座談。

上人感恩大家有心投入,也要負起教育責任,在語文的傳授求真、求實,口語發音要力求清楚、標準,若不標準、不正確,就要用耐心不斷為他們調整直到正確為止。大家用心教,也期待敘利亞年輕人用心學好華語文。

「孩子將來到不同的國度生活,需要流暢的語文表達,我們要用心,而且求真、求正。不同國家的學生,不只是與我們語文不同,宗教信仰也不一樣;其實各宗教有同一個目標,就是教導人心向善,用善與愛待人處事。」

上人感恩此時有因緣打開國際之門,臺師大與慈濟共同為滿納海國際學校的孩子做華語教學,也請團隊中的年輕志工們,真誠「伴學」,不只是教導語言,還要以身作則樹立好形象,保持潔淨的服裝儀容,做好「形象教育」。

「為人間的教育,形象很重要。我也很期待慈濟人的形象,讓人人看了就喜愛;慈濟的整體美,讓人看到就歡喜。」上人提到,當臺灣有風雨災難發生,驚慌無助的受災鄉親,只要看見「藍天白雲」的慈濟隊伍出現了,就能安下心來;慈濟隊伍走入災區,能鼓舞人心,帶動精神力量,期待年輕一輩能將慈濟的真善美形象傳承下去。

「很希望年輕人好好地接受教育,也要好好教育更年輕、年幼的孩子,把孩子的形態雕塑得美,讓他們維持樸素、簡單,讓人一眼看到的印象,就認為這個孩子很有教養;要讓孩子有教養,就要用方法調整他們的言行舉止、服裝儀態,讓人看了歡喜讚歎,這需要慈濟用團隊形象作榜樣,年輕人也要好好帶動,樹立起端莊、文雅的人文形象。」

一片林始於一顆種子

七月三日,文史處主管同仁報告,一九八四年臺南白河鎮、東山鄉水災,慈濟的災後援助。慈善志業何日生副執行長報告慈濟論述,負笈美國留學的兒子何予懷分享宗教師學習心得。美國帝博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黃芊妤小姐呈其著作─由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聖格與慈悲:證嚴法師與佛教慈濟運動》。黃小姐的母親李碧華師姊是早期的資深慈濟人。

上人說,年輕人在慈濟大家庭裏長大,現在學有所成;學識多深入,同時也要培養品德,在慈濟的大環境,也可以追溯慈濟的源頭。「教育要重視歷史,否則就如腳踏不到土地,沒有踏實的根本,一切就無從發展,只在空中飄飄蕩蕩,很快就消散不見了。所以要溯源,回溯源頭,知道剛起步的辛苦,用感恩心珍惜現有的一切。」上人說,現在的年輕人普遍具有高學歷,但很擔心年輕人依恃高知識,只想往上發展,但是腳踏不到地,在空中飄蕩,使得未來的人間充滿危險。學業可以不斷精進,但是莫忘根本,要關懷人間,多了解人間事。

上人說,中生代是當前社會的運作主力,如果這一代人的腳步沒踏好,把方向帶偏了,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此時就要對大眾做好教育,淨化人人的心。中生代關心社會,行文論述民間慈善相關議題,要探討起因,了解當初的社會背景,以及人們參與社會慈善的動機。

「說起剛要做慈濟時,邁出每一步都很不容易。當時我們的困難,現在的人可能大多不清楚,就要去尋找源頭,去了解最初那一群人如何刻苦耐勞,省吃儉用做慈善;家庭主婦提著菜籃到市場買菜,也能邀約人人做好事。從『竹筒歲月』累積微小的力量,現在這個方法已經讓慈濟人帶到許多國家,啟發人人的愛心,每一個投入竹筒撲滿的零錢,或是每一把存入米撲滿的米,都代表一分虔誠的愛心,點點滴滴長久滋潤大地。」

「大地受到長久的滋潤,種子播入土中才會萌芽,並且成長為大樹;假如一次澆灌一大桶、一大缸的水,不但無法潤溼土壤,還會沖走土壤與種子。所以即使早期人少力弱,但是凝聚大眾的點滴愛心滋潤,加上慈濟人的用心耕耘,漸漸成長為一片庇蔭蒼生的菩提林,國際間哪裏有災難、有需要,慈濟從臺灣發揮力量,用海運、空運輸送物資,由當地慈濟志工或委託國際人道團體發放給需要的人,也會讓受助者知道這是來自臺灣慈濟的愛。」

「長久以來,慈濟人用心用愛,注入點點滴滴愛心滋養大地,讓大地充滿生機,每一顆種子播入大地,可以長成大樹,開花結果,再產生無量種子。」上人說,佛法不離世間,世間萬事萬物含藏佛法,若有心探討、深入了解,相信可以做出融合人間生活,很貼切、很深入的法理論述,更能運用於人間,引導人心回歸清淨無染的佛心本性,發揮本性良能幫助他人、利益人間。期待年輕的一代要認真用心,負起社會責任,運用所學發揮利益人間的良能,回報父母養育、社會培養之恩。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