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毛錢的力量─花蓮百號慈濟委員口述歷史》

本文摘自

出版緣起

撰文慈濟基金會文史處

他們是最早期的行動者,更是當代的見證者,見證慈濟從臺灣一隅的花蓮走向全球的歷程。

而這分推動的力量,所需要的支持不是來自大筆大筆的善款,而是來自點點滴滴的五毛錢。

逾半世紀以來,慈濟在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地區,透過付出無所求的利他精神體現當代佛教的本懷。這股力量是如何從創辦人證嚴上人,拓展至身在各行各業的慈濟志工?根源要從最早期的志工說起。

本書採訪的是慈濟委員號前一百號、花蓮的志工。他們有的是家庭主婦、自營商、護理人員、經營小餐館、鐵路局員工……在一九六○年代相對貧窮的後山,在「農場師父」號召下,他們日存五毛錢、展開了濟貧訪視的工作。

這段特殊的師徒情緣,有的人將上人視作情同父子的「阿爸」、有的人隨上人訪視後深重的悲心受啟發、更有的人用一輩子投入慈濟。他們不僅是最早期的追隨者、行動者,更是當代的見證者,見證慈濟從花蓮走向全臺灣、向世界邁步的足跡;而這分推動的力量,所需要的支持不是來自大筆大筆的善款,而是來自點滴的五毛錢。

慈濟歷史中有過這一段紀錄。上人的皈依師父─印順導師受邀前往臺北文化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囑咐上人遷往嘉義妙雲蘭若。當時追隨上人的三十位弟子,央求上人留駐花蓮,甚至表示要聯名向導師請求延緩,「可以再讓師父在這裏三年嗎?」

上人當時提出一個條件,「你們若做得到,我永遠不會離開花蓮。你們三十個人,一人拿一支竹筒,一天存五毛錢的菜錢,幫助我做慈善。」

為了將上人留在花蓮,他們戮力而行。省下每天五毛買菜錢不是困難,有人問:「可以一個月交十五元嗎?」上人表示:「積善之家有餘慶,每當提起菜籃,就要記得省下五毛錢;這五毛錢不影響家庭生活,但天天能起那一念善心。」

這三十位家庭主婦在慈濟的文史紀錄裏並沒有確切的名單,然而他們的精神已然成為慈濟全球慈善的行動見證。這群前一百號的委員中,如今多已年近耄耋,往事歷歷雖銘刻於心,但許多事物的時間脈絡已記憶模糊。因此彙編本書時,編輯團隊大量參考過往史料,訪談中則著重個人參與慈濟的生命轉變、所體悟的智慧,以及對自身生命的感悟。

本書十位主人翁都是在人生的黃金時期,有因緣於慈濟草創的前後認識上人、受到感召,至今仍投入各項慈善工作。有些則囿於健康因素無法自如行動,但由其子女克紹箕裘。本書最要感謝其子女或過往同行的志工們協助一同訪談、拾遺,讓這些生命中因投入慈濟而有的光彩,得以在書中重現。

佛典中曾有一故事寫到,汪洋大海中有塊朽木,朽木上有一孔,一隻盲龜浮出水面時,頭正巧伸過朽木孔洞,這是多麼不容易!這也喻為佛法難聞、得之不易,若是失去了機會,百千萬劫難遭遇。彙編此書時,志工們的口述不禁令人深思,他們與慈濟之間難得的因緣與那一分初心,更體會他們「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的堅定願力。

謹以此書,感恩所有口述的資深志工,並感念已逝的志工們,一念初發心,傳承慈濟情。

▎慈濟文史.子藏系列

五毛錢的力量─花蓮百號慈濟委員口述歷史

⌑ 出版:布克文化
⌑ 定價:580元
⌑ 各大網路書店均有販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