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強震 馳援賑災的兩道難題

賑災關懷團在海地就地採購救濟物資,供應商不僅協助採購打包,並動員人力將慈濟標誌貼在糧食袋上,讓受助民眾知道物資來自全球愛心。

海地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進口疫苗有限,居民對於預防傳染病傳播觀念薄弱,防疫是救災第一道必須克服的難題。第二道難題,則是連軍警都難以壓制的幫派,不僅物資運輸需防範搶劫,志工也繞遠路以避開幫派掌控的路段,深夜抵達災區,準備隔天發放……

二○二一年夏,新冠肺炎疫情仍熾,美洲、亞洲又爆發震驚全球的天災人禍,加勒比海島國海地的總統,七月七日遭刺殺,動盪局勢中,八月十四日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二強震,導致兩千多人死亡,近十三萬間房屋毀損,六十五萬受災居民亟需援助。

緊接著八月十五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易幟,極端組織塔利班奪得政權,政治巨變及大規模逃亡潮,攫取了世人驚訝的目光,也把海地災情擠出了國際焦點。

但慈濟沒有忘記災區待援的海地人,強震爆發後展開勘災、救助行動,美國慈濟賑災關懷團於九月一日抵達首都太子港,旋即進駐合作夥伴海外工程公司(OECC)園區,並與任職該公司的慈濟志工張永忠、本土志工如濟神父(Father Zucchi Olibrice)等人共商大計。在海地時間九月八日起,於重災區—西南部大城萊凱市(Les Cayes)展開大型發放。

對守護受災居民而心力交瘁的神父、修女來說,慈濟志工的到來有如天助。強震過後,民眾流離失所,急需物資、醫療,而慈濟不僅帶來米糧物資,也讓教會及民眾感受到來自全球善心人士的關懷。

「地震後我們沒有任何物資可以即時發放,慈濟來了,啟動整個救援行動,這對居民來說實在太重要了!」萊凱市慈幼修女會(Soeurs Salésiennes)負責人蘿絲修女(Rose Monique Jolicoeur)歡喜地說。

然而看似水到渠成的賑災行,一路險阻重重,甚至有染疫、被劫掠的風險,也因此前線志工與合作夥伴,都以最戒慎的態度,步步前行。

志工張永忠深入萊凱市勘災,當地因為貧窮,民宅多半無法按照建築規範施工,以彎曲的樹幹代替鋼筋,難抵強震而毀損或倒塌。(攝影/Réginald Louissaint Junior)

佩林營市一處民房瓦礫上,居民無以為家。(攝影/范婷)

疫情、颶風與強震

「我來到這邊二十二年了,二○一○年強震時正好休假返臺,所以那次沒碰到,這是第一次感受到大地震!」張永忠表示,強震在上午的上班時間爆發,當下震撼,接近中午時得知震央在西南部,有教堂及民房倒塌。

身為海地慈濟志工,震後第一件事就是詢問本土志工是否平安?並致電二○一○年強震後受慈濟援建的單位,包括聖恩修女會(Congregation of Sisters of St. Anne)三所學校,了解建築物是否有損壞。由於太子港市距離震央約有一百二十公里,很幸運地沒有志工受傷,援建的各校以及慈濟海地志業園區也都完好。

但震央所在的西南部卻是死傷慘重,此次地震釋放的能量是二○一○年強震的兩倍,西南部大城萊凱市、傑洛米市(Jérémie)等地災情嚴重。

七月上旬總統被刺身亡,八月中又遭強震、颶風襲擊,貧弱的海地無法獨力應對接踵而至的危機,代理總統職務的總理阿里爾‧亨利(Ariel Henry)於是尋求國際社會援助。海地民防局與中華民國駐海地大使館,很快就派員來到慈濟海地園區接洽,得知災區急需帳棚、睡袋等安身用品,張永忠立即調撥五百條環保毛毯給民防局應急。

本土志工如濟神父,也在美國賑災關懷團抵達前,把預計在開學後,提供學童當營養午餐的糧食,先行調撥投入賑災,「現在是救命的時候,救災最重要!」如濟神父語重心長地解釋。

送出第一批毛毯後,張永忠於八月二十一日南下勘災,舉目所見,斷垣殘壁,居民棲身帳棚;擁有五百年歷史,風景優美的港都萊凱,當時已知至少有三家飯店、兩座教堂倒塌,前市長不幸喪生,醫院擠滿受傷民眾;但處境最苦最艱難的還是貧窮的鄉村地區,農民們自行搭建的簡陋「土角厝」,在這次強震中幾乎無一倖免。

身為專業土木工程師的張永忠表示,由於南部地區不像首都太子港,南北都有高山可以擋風,當地人為了避免颶風侵襲,就算再窮也得建蓋能擋風的房子。「但他們又無法按照法規,用比較好的鋼筋水泥去蓋房子,往往拿彎曲的樹枝當柱子,水泥和砂石也沒按比例去拌,地震一來根本無法承受。」

動盪時局、災情嚴重,慈濟啟動美國志工支援賑災,曾參與二○一○年海地強震賑災的資深志工陳健、邢敏、范婷,搭配負責攝影紀錄的門海梅(Jaime Puerta)一行四人前往賑災,還要帶動更多當地志工增進應對災害的能力,幫助他們建立承擔的信願與能力。「海地一定要自己站起來!」慈濟美國總會副執行長曾慈慧鄭重地說。

🔎點圖放大)

既要防疫也要防搶

八月下旬,美國疾控中心將海地旅遊警示調高到第四級,當地醫療資源匱乏、人民防疫觀念薄弱,加上疫苗接種率低等因素,如何防疫,成了前線賑災第一道必須克服的難題。美國賑災團員每人都完整接種疫苗,戴口罩、監測體溫,做足個人防護。

第二道難題,則是連軍警都難以壓制的幫派。張永忠就表示,之所以遲至八月二十一日才南下訪視,就是因為幫派封鎖要道。相較於二○一○年海地強震時,各救援組織都能獲得聯合國維和部隊及美軍護衛,幫派不敢越雷池一步,如今外軍撤離,滿載物資的貨車一旦誤入被黑幫封鎖的路段,就可能被勒索搶劫。

面對這具有高度危險性的變化球,慈濟志工與合作夥伴採取穩紮穩打,隨時機動的策略因應。當美國團成員於九月一日下午抵達太子港時,慈濟及紅十字會援助海地的物資也在同日送抵慈濟海地園區。由美國慈濟志工打包的六千五百多個家庭醫療包,也已裝進貨櫃準備從邁阿密海運送海地。

除了接收臺、美資助的物資,志工積極聯絡當地供應商採購物資,並與天主教海地明愛會(Caritas Ayiti Haiti )商討發放事宜。在供應商鼎力相助下,籌獲大量、多樣的食品,搭配出每戶重達三十七公斤物資組合:一袋十二公斤半的白米,加上一個內裝豆子、玉米碎、義大利麵、通心粉、食用油的二十五公斤糧食袋。

考量到災區飲水衛生問題,慈濟志工也設法提供淨水藥劑,一包二十錠的淨水藥劑,足可淨化一百加侖(約三百七十八公升)的水。得知慈濟提供淨水錠打包至發放物資中,隨行的當地攝影師凱辛亞(Keziah Jean)既驚又喜,因為這款淨水錠在海地原本就炙手可熱,強震過後更是缺貨。「拿到慈濟糧食袋的居民一定非常高興,海地長期以來都有飲用水問題,很多人因為喝了不乾淨的水生病往生,慈濟考慮到這一點真的非常貼心。」

萊凱市九月八日發放,志工將白米捐贈給慈幼修女會代表的修女,民眾在警方維安下,領得及時送達的白米。(圖1、圖2)災區缺糧嚴重,一袋綜合糧食包、一包白米,足供一家六至八口一個月所需。(圖3攝影/范婷)

不忍再讓居民苦等

位在太子港的糧食供應商倉庫,物資整備緊湊地進行著,五千份物資分裝在紅、綠、橘、黃、藍各色提袋,方便民眾單手即可提起,糧食的種類與包裝的環節都顧及受贈者所需。

與慈濟志工共事多日,物資供應商的副總裁達絲卡‧班奈特女士(Dashka Bennett)有感而發地對他們說:「如果你們都能離開自己的國和家,到這裏來助人,我也應該做得更多!」

在準備發放之外,資深志工們把握時間,展開帶動當地志工的培訓課程,聽取本土志工的疑問與意見,也教導香積種子志工,如何快速烹煮香積飯,為之後的熱食發放做準備。

然而,變化球一顆接著一顆來。

因幫派封鎖道路、物資無法如期到位,志工擔心九月八日上午,與萊凱市慈幼修女會合作的大型發放可能需要延後。但聯繫時得知,修女已經確認了一千戶的名單,並且把發放券都發出去了,鄉親們都期盼在當天領到物資。

備好的物資無法安全運出,賑災關懷團趕緊請糧食供應商尋找,能否臨時在發放地點萊凱市附近採購一千戶所需的白米?一通通電話、一家家廠商聯繫,終於找到當地廠商可以提供兩千袋,每袋重十二點五公斤的白米。

完成交易當天已是九月六日,距離九月八日早上的發放不到四十八小時,兩千包白米能否及時運抵發放地點仍有許多不確定。

加上海地幫派公然揚言封鎖太子港,九月六日任何人都別想出門。身在太子港的賑災關懷團,只能強迫自己定下心,「那幾天為了這些物資,我每晚都緊張到睡不著。」領隊陳健回憶道。

此次震災,中華民國政府、慈濟與紅十字會合力捐贈二十五噸物資,九月七日在太子港舉行物資捐贈儀式,慈濟志工帶著忐忑的心情出席。海地總理阿里爾‧亨利在中華民國駐海地大使古文劍陪同下與會,以元首級高度表達了海地政府的感謝。儀式結束後,慈濟團隊與本土志工們於當日下午四點從太子港動身南下,前往一百五十公里外的萊凱市。

為了確保人員安全,行程特別繞遠路以避開幫派掌控的路段,兩批人員抵達萊凱市時,已經是深夜十一、二點了。運米車於凌晨六點抵達,上了年紀的修女奮力進貨櫃卸貨,熱心的教友也起了個大早,一起把沉甸甸的白米搬出,放置到發放會場。

看到兩千包米從不同廠商及時、全數抵達,擔心了好幾天的陳健終於鬆了一口氣:「我做了不知道多少場發放,從來沒有遇過要發放的米當天早上才到的情形,這一次的發放,幾乎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任務!」

由美國趕來的賑災關懷團成員,與海地本土志工在培訓課程後合影;承擔領隊的資深志工陳健(左二),此番已第七十九次前來海地。

為長期賑災揭序幕

九月八日上午十點,預期的發放終於如期展開,一早受災鄉親就在學校外等候,在警察嚴密維持秩序下進場。民眾一解愁容,把兩包總重二十五公斤的白米扛回棲身處。

「我的房子倒了,腿也被壓傷了,直到現在都還露宿街頭,災後食物價格飆漲,我要謝謝你們,希望有更多人來幫助海地,幫助我們重新安家。」民眾蘿斯女士語帶盼望地說。居民阿爾方斯表示,災區糧食不足,民眾急需食物,「希望神能賜給志工們力量,讓他們再回來幫助我們。」

除了受災民眾獲得了急需的糧食,年輕的海地「慈二代」也在付出的過程中,獲得了助人的喜悅。「以前我曾經想要做志工,但爸爸說我年紀太小,當時我才十六歲,現在他答應了,我很高興能來這裏付出力量!」志工珍妮瓦‧歐森語帶自豪地說。

九月八日發放後,貼著慈濟標誌的米和糧食袋終於運抵萊凱市。賑災關懷團緊接著與明愛會、慈幼會(Salésien de Don Bosco)合作,為二千多戶送上應急糧食。

民眾手持發放單,平和地等待,並沒有因為隊伍太長而情緒焦躁。領到物資後大多趕緊合乘當地的載客小貨車Tap Tap返家,畢竟拿著兩大袋食物走在極度缺乏糧食的災區街頭非常危險。

「我從未在海地目睹如此有秩序、平和且相互尊重的發放,居民接受了這份沉重但愛心滿滿的食物,展露了笑容。這次特別的任務,讓我們感動、改變了許多家庭,給了他們希望!」走過艱苦又危險的歷程,承擔採購、物流的達絲卡‧班奈特表示,很榮幸能跟上慈濟的腳步,「只要有需要我的地方,一定全力以赴,一定要算我一份喔!」

災後已逾一個月,但災區居民流離失所、缺乏糧食醫藥的情況依然嚴重,看在賑災團領隊陳健眼裏十分不忍;「此行訪視的帳棚區,與二○一○年大地震後很不同,如今連有塑膠布的都變成『豪宅』,還有一個帳棚區大多是用棕櫚葉潦草搭起棲身。」

慈濟將持續與深耕當地的教會人士密切合作,除了即時提供糧食物資以應急難救助之需外,未來也持續培訓帶動本土志工,結合跨宗教的善能量,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能,幫助受災居民度過災後艱難,從震殤大地再度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