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的智慧

社論
社論

臺灣新冠肺炎疫情最緊繃的三級警戒期間,衛福部疾管署統計顯示,國人新冠肺炎致死率高於全球平均值,往生者以六十歲以上長者居多,多數有慢性病史。

慢性病常自中壯年階段逐漸形成,飲食失調是一大因素。

在全球化時代,食物已轉為商品,交易暢通熱絡,降低成本、追求利潤是商人最大的目標。大規模生產造成環境衝擊,食品的速食化與不當加工也產生食安問題,不只造成營養失衡,甚而危害健康。

面對此種食物危機,當今已興起「健康飲食」的風潮,對食品來源、內容種類及烹調方式多所討論,成為出版及網路上的熱門話題。

「素食」以前屢遭質疑,近年來現代醫學則持續肯定「植物性飲食」。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張懷仁醫師指出,罹患缺血性心臟病、腦中風等疾病的年齡層已逐漸下降,原因是食用過多的紅肉、蛋奶,體內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氧化物容易造成血栓,心血管疾病的總死亡率也因而偏高。

在選擇食物方面,傳統醫學指出,除了認識食物外,還需對自身體質狀況加以認識。中醫師楊世敏在《致中和》書中寫到,同樣藉由飲食調理,來自歐美的「生機飲食」倡導大量攝取生菜蔬果,以防止細胞老化,但來自日本的「溫食主義」卻主張熟食,以提高基礎體溫,提升免疫力。

兩者看似對立,其實不然,因歐美的飲食文化是以肉食為主,生冷蔬果可平衡體內的熱性;日本飲食多有不需加熱的寒涼食物,「溫食主義」便是彌補體質因而虛寒的調理方式。身體會隨著飲食習慣逐漸改變屬性,如能對食物入口後的身體反應有所覺知,平衡搭配食材的料理,才能避免飲食造成病灶。

在本期主題報導中,高雄慈濟志工響應以全植物飲食為基礎的「健康挑戰21」活動,在慈濟人醫會專業醫療團隊的把關下,透過健檢數值的前後比較,參與者感受健康狀況如何因飲食而改變。藉由醫師及營養師提供飲食搭配的資訊,並為參與者解答疑惑,協助建立正確的觀念。

進食不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是經由智慧的抉擇和應用,讓食物真正滋養身心,也提高我們對病毒的防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