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意外的決定啟程

當年負笈來臺,意外地擁有豐富的大學生活;
在臺自組家庭後,他卻想返鄉了……

當年負笈來臺,意外地擁有豐富的大學生活;在臺自組家庭後,他卻想返鄉了……

「我原本嚮往的地方是澳洲,當時身邊同學也是這樣安排的。」伍耀群笑說,若非母親不斷叨念,或許他根本不會來臺灣。

伍媽媽是臺灣女兒,在伍爸爸早期來臺讀書時兩人相識結婚;之後,她隨夫回馬定居。在馬來西亞時,雖然在先生家族事業有一份工作,但人在異鄉,面對多種語言、多元種族的社會還是不適應。

伍媽媽在臺灣就已經知曉慈濟,耳聞馬來西亞也有慈濟分會,有著一分熟悉及親近感,接觸慈濟後投入志工行列,也慢慢地影響了家人。那年,在檳城分會擔任志工的夫妻倆,熱心協助慈濟大學海外招生團隊進行宣傳說明,了解慈濟辦大學的理念後,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前去嘗試這所大學。

十七年前,伍耀群來臺就學,已有二十歲,長了同學兩歲。當時他已經是大學生,計畫到澳洲再讀兩年學士學程就可畢業,若前往慈濟大學,雖然依舊選讀電腦資訊相關科系,但必須依照臺灣學制,完整讀完四年大學。

伍耀群拗不過母親的勸告,初來臺時是心不甘情不願;但,他不曾想到隨後自己的態度會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這裏的大學生活非常豐富,我很慶幸當時選擇過來,得到一個美好的回憶!是你在馬來西亞不會想到有這麼enjoyable的大學生活。」他對比在馬來西亞就讀私立大學的時光,覺得原本自己及身邊友人的生活,僅在於上課、打工、約會三者打轉。

伍耀群非常喜歡臺灣的大學校園中豐富的課外活動與多樣的通識課程;這種與自身專業學程無直接相關、僅為興趣而學的課程,開啟他的視野:「我覺得蠻新鮮的,可以學很多。我還上過法文,也不知道學來做什麼用,就是為興趣,了解、略懂也好。」

有一年,校內僑外生斗膽參加了本土的宋江陣表演活動。「我們請了一位高雄體育學校的人教打鼓,還自己製作了鼓桶!」當年,其他學校隊伍僅僅只有武術表演,慈大僑外生想加上打鼓;經費有限買不了新鼓,於是用半個人高的橘色大桶做成環保鼓上場,效果十足。

最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在大四那年,瑞典哈爾姆斯塔德大學(Halmstad University)與慈大簽署姊妹校,身為國際接待員的伍耀群,在與瑞典教授交談中,意外了解原來兩校皆有電腦資訊課,可以商討學程合作方案,伍耀群也因此提早成為這項瑞典交換生方案的第一人。他津津樂道地說:「當中從瑞典又去了不同國家,義大利、羅馬、威尼斯、英國、丹麥……跟各地的國際學生交會。」

當年去不成澳洲,卻因此到了更遙遠、文化底蘊更豐沛的歐洲。他感謝讓這一切得以成真的父母,當時他們還到歐洲探望,他也陪著父母到挪威看壯觀的峽灣,留下難忘的大學回憶。

十三年前伍耀群大學畢業時,家人從馬來西亞前來參加典禮,歡喜共聚。

不同世代,相同父母心

回憶往事,伍耀群感嘆,那是人生最自由、美好的時光。出了社會,有職場的壓力、家庭的重擔,但這分壓力承載著溫馨。伍耀群如今和當年父親一樣,結識了一位臺灣女孩,兩人的孩子有三歲了。他也為了孩子,計畫返鄉。

「雖然臺灣教育國高中內容讀得很深,但孩子付出的代價卻也太大。」伍耀群希望女兒直到大學前,能在課業壓力相對小的馬來西亞學習,「在語言更多元的環境成長,會更有幫助。」

但,回去也非易事。畢竟意味著要重新找工作,而妻子也會面臨和伍媽媽當年一樣的文化適應問題。對此,伍耀群表示樂觀,他已經爭取到公司在大馬的分公司職務,而妻子也能在他們的家族企業繼續從事會計工作,同樣是大馬媳婦的伍媽媽能照應她。唯一較憂心的,是妻子沒法陪伴在她的父母身旁。因此,伍耀群還是計畫有一天與妻子回到臺灣生活,但這至少是在女兒高中畢業之後的事了。

「以前會覺得出去還蠻好的,但是真的『出去』過後,會想要回來。像是燕子回巢,體會到『要回家』的感覺,要多給父母一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