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倔強與堅強

家人告訴我,累的話就回家吧!
但是我想好好念書,才對得起家人。

家人告訴我,累的話就回家吧!但是我想好好念書,才對得起家人。

八月底,彭敬惠像許多應屆畢業生一樣,在疫情影響之下,努力求職。雖然血緣上是半個臺灣人,但卻又是一個活脫脫的大馬女孩。

彭敬惠的母親是臺灣人,四十歲時因為導遊工作,在馬來西亞結識了擔任旅遊巴士司機的父親。彭敬惠備受家人寵愛,但由於家庭經濟不算富裕,讓她對於升學一直有所保留。

與許多華人學子一樣,彭敬惠就讀國民中學,必須以馬來語、英語學習各科。畢業前教育文憑考試成績公布,彭敬惠幾科關鍵科目包括馬來文不及格,「我甚至對自己能否進大學沒有信心。」

原先她想,就直接工作吧。但對於教育這事,母親不肯妥協;在母親的堅持下,彭敬惠還是申請了臺灣學校。

「你去念傳播,還蠻適合你的啊!你這樣活潑,想法這樣跳躍!」母親給拿不定主意的女兒建議。彭敬惠抱著「也未必會上」的心態,在志願中填了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很幸運地錄取了。

「你會覺得家裏給了你錢來這個地方念書,不好好念,不是對不起你的家人?」中學成績像一根心頭刺,這根刺也成了彭敬惠學習的動力,「後來愈讀愈有興趣,發現其實自己也沒有那麼差啦!現在成績可以八十多、九十多分。家人聽到了,也為我開心!」

小時候每年隨母親回臺探親,長輩很疼她,當時覺得臺灣的人都很好。來臺灣念書,她用朋友間一貫的方式熱情待友,希望在他鄉尋回相似溫暖,但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相處方式畢竟不同,新環境適應過程是艱辛的。這似乎也是常有的青春往事:夢碎、失望,與淚水。

視訊通話時,看著孩子的淚水,父母心有不捨,「累的話就回家吧!」或許彭敬惠是出於不甘的倔強,最後留了下來。

大四實習在一家廣播電臺,學習傳播行銷,部門第一次有外籍實習生,彭敬惠雖然中文流利,但感受到自己的口音與文字敘述方式未能符合旁人的標準,「我會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被別人看不起,所以我很拚,就算是不吃飯、不睡覺也要做好。」

彭敬惠計畫走入行銷企畫相關領域,累積經驗。「臺灣的人比較理性,有時候是好的,我覺得這會讓你成長。我就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例如更多的解決方案,這也是從事行銷行業要學的重點。」

不同於其他人離鄉背井,擁有僑胞身分的彭敬惠,選擇留臺工作,同時可以照顧回到臺灣養病的媽媽,相互作伴;而家鄉,也有等著她的家人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