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至二十日 從五毛錢開始

8.18~20《農七月‧十一至十三》

【靜思小語】現在的成就要感恩過去的努力。不要輕視小數點,「大數據」也是從零開始。

對準前人方向更精進

八月十八日,聆聽花蓮慈濟醫院主管報告院務,上人說,花蓮慈院在昨日度過三十五周年,因為疫情的關係一切從簡,雖簡單但至誠,用至誠的心感恩過去的三十五年。「目前的一切成就,都是過去的人努力而成就;要有人以真誠的心努力付出,才能成就一切事、完美一切物。」

「要感恩的人很多,像是杜詩綿院長、楊思標教授、曾文賓院長,包括我的師父,還有好幾位同參道友,總是隨著時間過去,已經無法再見面,我雖然很思念他們,但總感覺他們都沒有離開我。菩薩道是永恆的道路,先離開的人,就是先回來開路的人;前後走的人,也都會前後再來開路,對準這個方向,不偏移這一條道路,方向、道路都是準確的,所以我們今天才能共聚在慈濟,對事事、人人都感恩。」

上人與眾共勉,對的事,要很積極地去做,以承先啟後。走在前面的人是那麼真誠,過去他們很用心在鋪路,現在的人更要對準方向再精進。慈濟五十多年的歷史,有許多人、事、物,以及龐大的數據需要整理,要靠現在的人一一記錄完整。慈濟從無到有,到如今志業足跡遍及國際,是從克難中很辛苦地走過來。所以不要輕視小數點,現在的「大數據」也是從零開始。

上人說,慈濟四大志業都是由許多小小的因緣牽引,而有許多人來共同成就許多事。所以常說要以「感恩、尊重、愛」與人互動相處;後來再加上「生命」二字,教大家「感恩尊重生命愛」─所要感恩的是生命,所要尊重的是生命,所要愛的也是生命。

世間的一切,即使如泰山之高或沙粒之小,同樣都要很尊重。生命平等,是人起心動念而有分別心,其實生命是超越大小,並無大小之別,對於一切眾生,都應予以平等尊重,這就是佛法的教育。

上人指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生命,最苦的是病痛,所以醫療的使命就是守護生命,解除人體病痛之苦;治身體之病,也要兼顧心理,要安撫惶然不安的心,徹底療治病患的身心病痛,這是慈濟醫療最主要的方向。

淨化人心靠傳播教育

八月十九日人文志策會,以「人文志業精進概要」為主題,由各單位主管報告人文志業精神力量的鞏固與增進方針。談及收視率,上人說:「我不注重收視率,但是我重視品質,我很在意大愛臺的新聞、戲劇等節目有沒有影響力。人文志業從平面出版品發展到立體、立即的電視傳播,電視傳播的影響在分秒剎那間,讓人眼睛看到、耳朵聽到、意識迅速接觸到。所以人文志業要做出高品質、有教育性的出版品與電視節目,為社會大眾引導正確方向,以淨化人心、度化人間。」

上人回憶一九九八年元旦,大愛臺創臺開播,晚間至中正紀念堂參加開播儀式及全球祈願晚會。「那天陰雨寒冷,有一群慈誠隊圍在我身邊。我問他們為何忽然來到身邊?他們說:『風很強,我們來圍著師父,讓您不要吹到寒風。』讓我感覺被愛護。一直以來大家都是如此愛著、護著師父;四大志業也就是有這麼多愛護師父的人,使之一一成就。」

「剛剛聽到慈善志業顏博文執行長提起,有多位菩薩來支援慈濟在疫情中對社會的付出。我真的很感恩,師父一向大家呼籲,就可以看見很多愛心能量浮現。我以為我很孤單,本來以為會很冷淡,原來還是有不少人如此熱情,愛護著慈濟,和慈濟一起為臺灣守護生命、守護愛。」

「我這一生中,認定要做的事,就心無旁騖;慈濟五十多年來,我都不會去管人事,修行的過程中,我也從來不羨慕別人,不會想要學別人,只是秉持拜師時,師父對我的叮嚀─『為佛教,為眾生』,就這樣一路走過來。」

上人表示,自己出家後沒有在叢林中與許多人一起修行,而是受戒後就回到花蓮,生活很孤單,不過心很冷靜;創立慈濟以後,走這條路,心靈感受很孤單,不過實際上有很多人很支援。就如現在透過網路視訊,有六千多個連線點的海內外慈濟人與會眾在關心慈濟事。

「我很感恩現在有如此便利的科技可以傳法,我們要好好把握時機凝聚力量,人多才有大力量;人文志業要讓大家眼睛看、耳朵聽、意識感觸到的,都是很精、很有教育性的內容,在人間鋪好美善教育、真實道路,讓人受教、受益,而且在這條路上踏實走。將來這條路愈開拓愈寬廣,可以影響並帶動全球人信、願、行─讓人相信慈濟所做、發心立願、身體力行。」

「要淨化全球人心,要靠人文傳播與教育。此時就是『大哉教育』的大時代,而且要讓人認知『大哉食事』,茹素不殺生,發揮完整的愛,這也都是很重要的教育,期待大家時時多用心!」

追本溯源清流的源頭

八月二十日,上人與基金會主管談組織架構:「要為法脈宗門追本溯源,就要從靜思精舍開始。慈濟起步時還沒有精舍,就已經從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開始做慈善救濟了;我和常住做嬰兒鞋等手工維持生活,同時要做慈濟。要溯源,就要講故事,讓人知道慈濟從無到有的過程。」

「我們可以謙虛,但是不能自卑;我們不去對人炫耀,不過自己要知道從開頭是怎麼做的,讓現在的慈濟志工與會員看見成果,也對後世的人有所交代。」上人說,許多長期捐款的志工與會員,都以真誠的心護持志業,點點滴滴的微弱力量,代表的是一分長情,從最初起步直到現在,要把這樣的脈絡留下來,這是慈濟的特色。

上人表示,為法脈溯源也是為了傳承,讓後世的法脈宗門人具有相同的精神理念,行事作為有所依循;慈濟的慈悲濟世精神與形象都要世代傳承。所以自己會很重視慈濟制服,慈濟人一定要有整齊的行儀。「我們為法脈宗門溯源,也是要讓大家的精神合一,合於最精純的源頭。就像泉水從山脈流到平地,匯入江河,無論流到哪裏,大家都要看見源頭,知道泉水從何而來,要讓大家認同法脈源流。」

上人談到慈濟起步時若說是「教富濟貧」,其實最初的三十位家庭主婦,家境都不是很好,因為當時的臺灣整體經濟尚不富裕。所以要在這樣的時空背景啟動慈善救濟,她們每天投入竹筒的五毛錢是從買菜錢裏撥出來的,真的很克難。各個時代有不同的社會情況,在此時「教富濟貧」,大企業家樂於付出大力量,也很有勇氣;若不勇敢,就無法大喜大捨,所以這時真的看見慈濟「教富大捨」。

上人說,歷史的真實與可貴,在於有人、有物可為當時的事作見證。慈濟從過去到現在,應社會需要所從事的救濟工作,都是可見證的歷史;大眾喜捨的善款,點滴不漏,用得乾淨與透明。時代快速轉變,無常在瞬間,能有因緣投入慈濟造福人群,此生就很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