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農七月‧二十一》
【靜思小語】人我之間有三關難過─不斷計較是你、是我、是他,惹來重重煩惱。
承擔慈濟人心靈之家
三位求圓頂的近住女以及求受證的清修士向上人發心立願。上人指出,修行與在家不同的是心量要開闊,不只是記掛自己,要關懷的是天下事。修行是為眾生,但其實也是為自己,要能真正放下一切並非易事,因為人都有我執、我相、我見,開口閉口都是「我」;如果調伏不了自己,放不下種種煩惱執著,總是在人我之間起分別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言語態度,就會時時覺得不快樂、不舒服。在大眾中,總有這三關難過─不斷計較是你、是我、是他,惹來重重煩惱無明,要好好自我檢視與修正。
上人對近住女們說,出家對自己的生命而言是一大事,出家就終生定型,離開各自的小家庭。「世俗人要離開『家』,假如多一個『女』字旁就是『嫁』,出了自己的家門,到了另一邊的門,那就是出嫁,離開出生之家,去依靠夫家。要出家的人,對於這二個家都要下決心離開、放下,父母之家與夫家都是小家;你們所選擇的是不屬於哪一個人的家,不走入哪一個小家的門,而是要走入為天下眾生的大家,這才是真正立下志願,有走入眾生門的決心,這樣的出家才有意義。」
「精舍這個家是天下眾生家,我們的生活需要眾人協力來維持;三人成眾,三人以上的力量會合,就是協力。」上人說,靜思道場的生活是自力「耕」生,從事農、工,自食其力,但是要投入眾生群中,為眾生付出;靜思精舍是全球慈濟人的心靈之家、心靈的皈依處,是天下眾生的大家庭。
上人教示,精舍的修行者,包括清修士,要讓來自全球各地的慈濟人回到精舍,都有一個「家」的歸屬感,所以人人都要有大承擔;雖說各有行政工作,種種行政工作也都是為了天下事而做。除了日常職司工作,常住生活總是修行,一大早就上早課;自己也是天天隨著常住的作息,把握時間精進用功,善用時間成就慧命。
「大家有出家修行的心志,就要有放棄一切世俗享受的心理準備,生活要回歸簡單。以前的修行人擁有『三衣一缽』,就已經很滿足了;大家願意在精舍修行,也都是少欲知足,否則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這麼久。我也很佩服、很讚歎常住,都是如此少欲知足。」
為度化眾生選擇出家
「少欲知足,還要精進;要常常自問己心,是否有人我是非的煩惱?修行要斷是非。我這一輩子堪做你們的典範,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我沒有名利得失,什麼都不求,所以覺得我的天地很開闊。倒是最近這一、二年來,我有一點放不下,因為天下災難緊迫,很想要淨化人心,讓人人體會到濁世的壓迫力而有所改變。」上人慨嘆過去看到種種世間現象,總是教慈濟人趕緊發揮淨化人心的菩薩良能,否則就「來不及」了;但是現在災難一波接著一波,感覺世界崩壞的速度變快了,已經「做不及」了!
上人指出救世的靈方妙藥,是帶動人人發揮大愛,這分愛是完整無染、無漏失的愛,還要有一分永恆的長情,出家修行才能永恆拉起這一分清淨的「覺有情」,生生世世精進不懈。
修行者要放下俗情煩擾,但是修行的力道要抓緊,不可有片刻鬆懈;今生拉緊修行的因緣,才能篤定來生。「我們要感恩過去造下善因,才有今生會合在靜思道場的好緣;要把這一分因、緣延續到未來,生生世世都有好因好緣,才能廣度眾生。」
上人說,凡夫反反覆覆,發心立願卻無法堅定;出家修行,要自我期許轉凡為覺,成為「覺有情」的菩薩。有人認為出家是不管世俗事,然而在精舍修行,要記得是為眾生才會選擇這個修行法門,要走入眾生群中才能廣度眾生。「眾生很複雜,我們要保護自己,下功夫斷煩惱;自己斷除煩惱,還可以影響他人。」
「眾生無邊誓願度,絕對不能做自了漢;要做自了漢,就不需要出家。出家不但不是為了自了,還要投入人群、面對人群、陪伴人群。但若心志不堅定,『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忍不了一時之氣,又衝動造業。所以要堪忍,忍得一時衝動,當事情過去了,靜下來好好思考,自我檢討為什麼會衝動?就是功夫還不夠。要修得不衝動,還能分明是非,那一念就是『忍』。」
「凡事以忍為先,假如對方總是不可理喻,要陪伴這樣的人,身心都要忍,這也是修行的功課。」上人也叮嚀,忍一時之氣、忍一時衝動,直到修得心寬念純,忍而無忍,成就自己的好修養;但是身體也要照顧好,生病不能忍,一定要就醫治療,得知道場裏的法親道友生病了,也要疼惜關心、陪伴照顧。
「道場裏有工作要做,大家不要吝惜手腳,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共同承擔。例如扛重物,雖說二個人扛就可以,若有另外二人也願意來出一點力,原本的二人就比較輕鬆。所以大家要相互體貼,彼此照顧。要出家很簡單,一個儀式很快就過去,但是要有這一分覺悟,出家以後就不會有在小家庭中牽腸掛肚的煩惱糾纏,把自己的道心照顧好,與法親之間親切互動、相互照顧,心靈輕安自在,毫無牽掛,能夠全然專注,發心立願為天下眾生挑米籮,也是很灑脫。」